题解:
《曹刿论战》是一篇关于战略和战术的文章,而不是简单的战斗情况记述。文章中的“战”指的是齐鲁之间的“长勺之战”。这篇文章的题目概括了主要内容。
《春秋》是古代中国的儒家典籍之一,被列为“五经”之一。它是鲁国的编年史,据说是由孔子修订的。《春秋》的语言非常简练,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称为“春秋笔法”。由于《春秋》的记事过于简略,后来出现了很多对其进行详细记录的“传”,其中最有名的是《左传》、《公羊传》和《榖梁传》,被称为“春秋三传”。《春秋》中的文字非常简练,事件的记载也很简略,但是242年间的诸侯攻伐、盟会、篡弑、祭祀、灾异礼俗等都有记载。它所记载的鲁国十二代的世系年代是完全正确的,所载日食与西方学者所著《蚀经》比较,互相符合的有30多次,足以证明《春秋》并非古人凭空虚撰,可以被认定为可信的历史。然而,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它在文字上难免有论脱增窜等问题。因此,后来的文学家开始为它作注解。《春秋》最初的原文只有18000多字,现存版本只有16000多字。它的语言非常精练,用词井然有序。由于文字过于简练,后人不易理解,因此出现了一系列的注解作品,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这些注解被称为“传”。其中最好的注解是左丘明的《春秋左氏传》,还有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和榖梁赤的《春秋榖梁传》。现在流传下来的只有左丘明的《春秋左氏传》。
据传,《春秋左氏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盲史官左丘明所著。然而,有很多学者对此持怀疑态度,认为写《左传》的左氏并非左丘明。近人认为,它的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中期(前4世纪中叶),是由战国时期的一些学者编撰而成,其中主要部分可能是左丘明所写。但也有可能不是左丘明而是其他战国时期的人编写。
总之,《曹刿论战》是一篇关于战略和战术的文章,而《春秋》是古代中国的儒家典籍之一,被列为“五经”之一。《春秋》的记事语言简练,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称为“春秋笔法”。由于记事过于简略,后来出现了很多对其进行详细记录的“传”,其中最有名的是《左传》、《公羊传》和《榖梁传》。现在流传下来的只有左丘明的《春秋左氏传》。关于《左传》的作者,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是左丘明所著,也有人认为是其他战国时期的人编写。
诗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遍 同:徧)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