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谏厉王弭谤的题解

题解
《国语》这篇文章记载了周厉王被逐的过程,通过叙述历史事件,传达了一条重要的真理。文章开头指出中国古代历史家在记述历史事件时,有尚实录、寓褒贬的优良传统,他们忠于历史真实,并从孤立甚至偶然的事件中挖掘出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以供后代统治者借鉴。

接着,文章介绍了周厉王执政时的情况。由于他的残暴无道,遭到人们的谴责。然而,他并没有反思自己的错误,反而采取高压手段堵塞舆论的批评。这种行为导致人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举起反叛的旗帜,将他从国君的宝座上拉了下来。

文章通过这个历史事件告诉人们一条真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统治者滥施暴政,且又堵塞言路,最终将自食其果。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统治者应该重视人民的声音和舆论,而不是压制它们。文章以简洁的文字、有条理的叙述和强大的逻辑性,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历史家的记述方式和思想观念。他们不仅关注历史事件的真实性,还注重从中挖掘出普遍性的道理。这种传统对于后代统治者的借鉴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文章也提醒我们,作为统治者,应该重视人民的声音和舆论,不可滥施暴政并堵塞言路,否则将会面临人民的反抗和推翻。这篇文章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诗文: 厉王虐,国人谤王。
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
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
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
三年,乃流王于彘。


相关标签:高中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