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谏厉王弭谤》原文赏析

  • zhào
    gōng
    jiàn
    wáng
    bàng
  • [
    xiān
    qín
    ]
    míng
  • wáng
    nüè
    guó
    rén
    bàng
    wáng
  • zhào
    gōng
    gào
    yuē
    mín
    kān
    mìng
    wáng
    weì
    shǐ
    使
    jiān
    bàng
    zhě
  • gào
    shā
    zhī
  • guó
    rén
    gǎn
    yán
    dào
  • wáng
    gào
    zhào
    gōng
    yuē
    néng
    bàng
    nǎi
    gǎn
    yán
  • zhào
    gōng
    yuē
    shì
    zhàng
    zhī
  • fáng
    mín
    zhī
    kǒu
    shèn
    fáng
    chuān
    chuān
    yōng
    ér
    kuì
    shāng
    rén
    duō
  • mín
    zhī
  • shì
    weí
    chuān
    zhě
    jué
    zhī
    shǐ
    使
    dǎo
    weí
    mín
    zhě
    xuān
    zhī
    shǐ
    使
    yán
  • tiān
    tīng
    zhèng
    shǐ
    使
    gōng
    qīng
    zhì
    liè
    shì
    xiàn
    shī
    xiàn
    shǐ
    xiàn
    shū
    shī
    zhēn
    sǒu
    méng
    sòng
    bǎi
    gōng
    jiàn
    shù
    rén
    zhuàn
    jìn
    chén
    jìn
    guī
    qīn
    chá
    shǐ
    jiào
    huì
    xiū
    zhī
    ér
    hòu
    wáng
    zhēn
    zhuó
    yān
  • shì
    shì
    xíng
    ér
    beì
  • mín
    zhī
    yǒu
    kǒu
    yóu
    zhī
    yǒu
    shān
    chuān
    cái
    yòng
    shì
    chū
    yóu
    yǒu
    yuán
    yǎn
    shí
    shì
    shēng
  • kǒu
    zhī
    xuān
    yán
    shàn
    bài
    shì
    xìng
  • xíng
    shàn
    ér
    beì
    bài
    suǒ
    cái
    yòng
    shí
    zhě
  • mín
    zhī
    xīn
    ér
    xuān
    zhī
    kǒu
    chéng
    ér
    xíng
    zhī
    yōng
    ruò
    yōng
    kǒu
    néng
    wáng
    tīng
    shì
    guó
    rén
    gǎn
    chū
    yán
  • sān
    nián
    nǎi
    liú
    wáng

原文: 厉王虐,国人谤王。
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
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
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
三年,乃流王于彘。


相关标签:高中文言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一:
周厉王残暴无道,老百姓纷纷责骂他。邵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已不堪忍受暴虐的政令啦!”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一个卫国的巫者,派他暗中监视敢于指责自己的人,一经巫者告密,就横加杀戮。于是人们都不敢随便说话,在路上相遇,也只能以眼神表达内心的愤恨。
周厉王颇为得意,告诉邵公说:“我能制止毁谤啦,老百姓再也不敢吭声了。”邵公回答说:“你这样做只能堵住人们的嘴。可是防范老百姓的嘴,比防备河水泛滥更不易。河道因堵塞而造成决口,就会伤害很多人。倘使堵住老百姓的口,后果也将如此。因而治水者只能排除壅塞而加以疏通,治民者只能善于开导而让人说话。所以君王在处理政事上,让三公九卿及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史籍,少师诵读箴言,无眸子的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能纷纷进谏,平民则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子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内亲外戚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年长的师傅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背理。老百姓有口,就像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人们以用嘴巴发表议论,政事的成败得失便能表露出来。人们以为好的就尽力去实行,以为失误的就设法去预防,这样社会的衣食财富就会日益丰富,不断增加。人们心中所想通过嘴巴表达出来,朝廷以为行得通的就照着实行,怎么可以堵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又能堵多久呢?”
周厉王不听,于是老百姓再也不敢公开发表言论指斥他。过了三年,人们终于把这个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译文二:
周厉王暴虐,百姓纷纷指责他。召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忍受不了暴虐的政令了!厉王听后大怒,找到一位卫国的巫者,派他暗中监视敢于指责自己的人,一旦巫者告密,就横加杀戮。于是人们都不敢随便说话,在路上相遇,也只能用眼神表达内心的愤恨。
周厉王得意洋洋地告诉召穆公说:我能制止毁谤了,老百姓再也不敢发声了。召穆公回答说:你这样做只能堵住人们的嘴巴。但是防范老百姓的嘴巴,比防备河水泛滥更困难。河道因为堵塞而决口,会伤害很多人。如果堵住老百姓的口,后果也将如此。因此,治理河道的人只能排除堵塞,加以疏通;治理百姓的人只能善于开导,让人们说话。所以君王在处理政务时,让三公九卿及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少师诵读箴言,无眸子的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能纷纷进谏,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子尽责规劝,君王的内亲外戚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年长的师傅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诸实施。这样,国家的政务得以实行而不违背道理。老百姓有口,就像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产生;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人们通过嘴巴发表议论,政务的成败得失就能显露出来。人们认为好的就尽力去实行,认为错误的就设法去预防,这样社会的衣食财富就会日益丰富,不断增加。人们心中所想通过嘴巴表达出来,朝廷认为可行的就照着实施,怎么能堵住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巴,又能堵多久呢?
周厉王不听,于是老百姓再也不敢公开发表言论指责他。过了三年,人们终于将这个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召公谏厉王弭谤》译文及注释详情»

题解

《国语》这篇文章记载了周厉王被逐的过程,通过叙述历史事件,传达了一条重要的真理。文章开头指出中国古代历史家在记述历史事件时,有尚实录、寓褒贬的优良传统,他们忠于历史真实,并从孤立甚至偶然的事件中挖掘出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以供后代统治者借鉴。

接着,文章介绍了周厉王执政时的情况。由于他的残暴无道,遭到人们的谴责。然而,他并没有反思自己的错误,反而采取高压手段堵塞舆论的批评。这种行为导致人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举起反叛的旗帜,将他从国君的宝座上拉了下来。

文章通过这个历史事件告诉人们一条真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统治者滥施暴政,且又堵塞言路,最终将自食其果。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统治者应该重视人民的声音和舆论,而不是压制它们。文章以简洁的文字、有条理的叙述和强大的逻辑性,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历史家的记述方式和思想观念。他们不仅关注历史事件的真实性,还注重从中挖掘出普遍性的道理。这种传统对于后代统治者的借鉴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文章也提醒我们,作为统治者,应该重视人民的声音和舆论,不可滥施暴政并堵塞言路,否则将会面临人民的反抗和推翻。这篇文章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召公谏厉王弭谤》题解详情»

评析

《召公谏厉王弭谤》是一篇结构上呈现谏因、谏言、谏果的三段式文章。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有独到之处。

文章开头的七个字“厉王虐,国人谤王”妙语传神,胜过千言。这七个字简洁明了地展示了厉王虐待百姓,而百姓却对他进行谤言的矛盾。这种矛盾的因果关系清晰明了,一下子就引出了召公苦谏的缘由,也为厉王的可悲下场埋下了伏笔。接下来,作者用“怒”和“喜”这两个动词将矛盾推向高潮,更加生动地描绘了这位暴虐无道的昏君的形象。结尾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开头的描述表明,厉王以为高压就可以制止谤言,但实际上,高压下的沉默只是火山喷发前的死寂。结尾的描述则表明,愤怒与反抗的岩浆正在凝聚力量。最终,火山喷发,国人暴动,厉王被逐。作者只用了七个字来描述厉王的下场,表达了对厉王的轻蔑,同时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召公的谏词前后都使用了比喻。前一个比喻说明了“防民之口”的害处,后一个比喻说明了“宣之于口”的好处。只有中间一段切入正题,以“天子听政”总领下文,从正面写了“宣之使言”的种种好处。从公卿列士,史、瞽、师、蒙,到百工庶人,广开言路,畅所欲言,然后经天子斟酌取舍,补察时政,使政策和政令不背离真理。这样,比喻与正题有机结合,形成了夹和成文的效果,笔意纵横,态度真诚,用心良苦。

总的来说,《召公谏厉王弭谤》在结构上呈现了谏因、谏言、谏果的三段式,体现了《国语》的一般特点。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有独到之处,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展示了厉王的暴虐无道和国人的谤言,同时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召公的谏词运用了比喻,形成了夹和成文的效果,表达了对政治的认真态度和用心良苦。整篇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精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召公谏厉王弭谤》评析详情»

文言现象

文言现象

在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和词义变化,下面将根据提供的内容进行解析。

首先是判断句的使用。在文言文中,判断句常常使用“也”来表示判断的结论。例如,“是鄣之也。”意思是“是属于这个范畴的”。

其次是省略句的运用。省略句在文言文中很常见,可以省略主语、宾语等成分。例如,“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中省略了宾语,“三年,乃流王于彘”中省略了主语。

宾语前置句也是文言文的一种特点。宾语前置句是将宾语放在谓语动词之前,以强调宾语的作用。例如,“是以事行而不悖。”应该是“以是事行而不悖。”意思是“因此事情进行而没有违背”。

状语后置句也是文言文的一种表达方式。状语后置句是将状语放在谓语动词之后,以突出状语的作用。例如,“夫民虑于心而宣之于口。”应该是“夫民于心虑而于口宣之。”意思是“人们在心中思考,然后在口中宣扬”。

古今异义是指词义在古代和现代的不同。例如,“亲戚”在古代的意思是包括父母兄长的同族人,而现代的意思是不包括父母兄长的族内族外的外人。又如,“堪”在古代的意思是忍受,而现代的意思是比、如此。

通假字是指在文言文中,有些字形相似但读音不同的字可以互相替代。例如,“弭”可以通“弥”,意思是止、息。

综上所述,文言文具有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等特点,同时还存在古今异义和通假字的现象。这些特点和现象使得文言文具有独特的魅力和表达方式。 《召公谏厉王弭谤》文言现象详情»

猜您喜欢

赵威后问齐使

先秦 佚名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 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锺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
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
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
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
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角弓

先秦 佚名

骍骍角弓,翩其反矣。
兄弟婚姻,无胥远矣。
尔之远矣,民胥然矣。
尔之教矣,民胥效矣。
此令兄弟,绰绰有裕。
不令兄弟,交相为愈。
民之无良,相怨一方。
受爵不让,至于已斯亡。
老马反为驹,不顾其后。
如食宜饇,如酌孔取。
毋教猱升木,如涂涂附。
君子有徽猷,小人与属。
雨雪瀌瀌,见晛曰消。
莫肯下遗,式居娄骄。
雨雪浮浮,见晛曰流。
如蛮如髦,我是用忧。

燕燕

先秦 佚名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