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谏厉王弭谤的文言现象

文言现象
文言现象

在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和词义变化,下面将根据提供的内容进行解析。

首先是判断句的使用。在文言文中,判断句常常使用“也”来表示判断的结论。例如,“是鄣之也。”意思是“是属于这个范畴的”。

其次是省略句的运用。省略句在文言文中很常见,可以省略主语、宾语等成分。例如,“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中省略了宾语,“三年,乃流王于彘”中省略了主语。

宾语前置句也是文言文的一种特点。宾语前置句是将宾语放在谓语动词之前,以强调宾语的作用。例如,“是以事行而不悖。”应该是“以是事行而不悖。”意思是“因此事情进行而没有违背”。

状语后置句也是文言文的一种表达方式。状语后置句是将状语放在谓语动词之后,以突出状语的作用。例如,“夫民虑于心而宣之于口。”应该是“夫民于心虑而于口宣之。”意思是“人们在心中思考,然后在口中宣扬”。

古今异义是指词义在古代和现代的不同。例如,“亲戚”在古代的意思是包括父母兄长的同族人,而现代的意思是不包括父母兄长的族内族外的外人。又如,“堪”在古代的意思是忍受,而现代的意思是比、如此。

通假字是指在文言文中,有些字形相似但读音不同的字可以互相替代。例如,“弭”可以通“弥”,意思是止、息。

综上所述,文言文具有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等特点,同时还存在古今异义和通假字的现象。这些特点和现象使得文言文具有独特的魅力和表达方式。


诗文: 厉王虐,国人谤王。
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
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
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
三年,乃流王于彘。


相关标签:高中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