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
《伐木》是一首宴享诗,作者和创作年代尚未确定。与《伐檀》不同,《伐木》并非描述伐木劳动,而是以伐木为起点,表达了友情的珍贵。无论是亲朋故旧还是新相识的人,都应该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并经常交往。
这首诗共分为三章,除了首章外,其余章节都集中描写宴饮。显然,诗人将宴饮视为建立和联系友情的重要手段。
在抒情方式的选择上,《伐木》的作者采用了一种先迂回后正面的表达方式。诗的开头以“丁丁”的伐木声和“嘤嘤”的鸟鸣声为引子,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世的仙境。在这个仙境中,时间仿佛停止,一切都自由自在。只有伐木声和悦耳的鸟鸣在空旷的幽谷中回荡。一个孤独的伐木者,一个出谷迁乔去寻找知音的鸟儿,这两个意象在这个仙境般的氛围中不断进行视觉和听觉上的重叠和加强。声音引发人们对形象的联想,形象赋予声音特殊的内涵。最终,诗中幻化出一个远离现实政治的、用以寄托内心苦闷的超然境界。这一境界既是诗人内心的人生理想在潜意识中曲折表露,也是厉王暴政下朝臣们心有余悸、不敢谈论政治而另寻寄托的普遍心态。然而,现实终究是现实。随着这种比喻手法的结束,作为政治家的诗人最终被迫面对这个冷酷的存在世界。他呼吁人们起来改变现实,表达亲情,坚持友谊,从头开始。然后他又说:“神之听之,终和且平”。从人情和天理出发,避开政治而为政治,这正是诗人既能洞察人心,又深谙劝戒之道的地方。
第二章完全是写人的活动,也就是具体表现“寻找友声”的过程。开头的表述与首章部分有所重叠,但又有所变化,读起来流畅而自然。在这里,仍然以物引发情感,但只用了“伐木许许”一句,其他关于鸟鸣的描述则省略了。有些评论者由于“伐木”与后面的“酾酒”句联系紧密,误认为它也是直陈其事的描写。然而,“伐木”等词语只是相应之词,不仅仅是形式上的重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