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皇恩·读庄子闻朱晦庵即世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是为了悼念大理学家朱熹而写的。朱熹于公元1200年(庆元六年)旧历三月去世,这首词中的“梅雨”句是在初闻噩耗之时创作的。朱熹与辛弃疾有着深厚的友谊,他们曾一起游武夷山,辛弃疾为朱熹写下了《九曲櫂歌》,朱熹则在他的二斋室上题字“克己复礼,夙兴夜寐”。朱熹去世后,由于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无法送葬,辛弃疾为了表达对朱熹的哀思,亲自前往哭祭,并写下了“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这句话,展现了他对朱熹的深切思念和敬仰之情。陈亮则对朱熹持有批评态度,他在《朱晦庵画像赞》中讽刺朱熹的学问:“睟面盎背,吾不知其何乐?端居深念,吾不知其何病?置之钓台捺不住,写之云台捉不定。”陈亮对朱熹的批评主要集中在朱熹的哲学贡献上,他认为朱熹的学问没有什么实用价值。然而,在抗金问题上,朱熹主张“振三纲,明五常,正朝廷,励风俗”,他认为这是中国治夷狄之道,就像要游说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来营救涸辙之鲋一样。朱熹的观点与辛弃疾的立场完全不同,但辛弃疾对朱熹的态度与陈亮截然不同,尤其是在朱熹在政争中被打倒之时,辛弃疾冒着天下之大不韪前往真诚地哭祭,充分展现了他高超的见识和对古道的热爱。


诗文: 案上数编书,非庄即老。会说忘言始知道;万言千句,不自能忘堪笑。今朝梅雨霁,青天好。
一壑一丘,轻衫短帽。白发多时故人少。子云何在,应有玄经遗草。江河流日夜,何时了。


相关标签:读书怀人思念感皇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