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桌案上摆放着的几卷书,都是老庄的著作,读了也会说“忘言”通晓规律与道理这样的话。说了千句万言,其实还是不能真忘,的确可笑。今天梅雨停止,放晴了,天气真好。
如今隐退山林丘壑,身穿轻衫,头戴短帽。白发渐渐增多,而故人却越来越少。先生已逝,无论去了何处,也会像扬雄那样留下不朽经典,就像江河日夜奔流,永不停息。
注释:感皇恩: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有不同格式,此为双调六十七字,仄韵格。
朱晦庵:即南宋大儒朱熹,晦庵是他的号。即世:指去世。
霁:雨后或雪后天气转晴。
子云:西汉学者扬雄的字。
玄经:指《太玄》,扬雄的哲学著作。
补充汉字译文及注释:
1. 忘言(wàng yán):忘记言语,指通晓规律与道理。
2. 隐退(yǐn tuì):退隐,离开社会,隐居山林。
3. 丘壑(qiū hè):山丘和山谷,指山林之间。
4. 轻衫(qīng shān):轻薄的衣服。
5. 短帽(duǎn mào):短款的帽子。
6. 先生已逝(xiān shēng yǐ shì):指敬称的老师已经去世。
7. 扬雄(yáng xióng):西汉学者,字子云。
8. 不朽(bù xiǔ):永远不会消失或被遗忘。
9. 经典(jīng diǎn):指具有重要价值和影响力的著作。
10. 江河日夜奔流(jiāng hé rì yè bēn liú):比喻事物不断发展和变化,永不停息。
《感皇恩·读庄子闻朱晦庵即世》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是为了悼念大理学家朱熹而写的。朱熹于公元1200年(庆元六年)旧历三月去世,这首词中的“梅雨”句是在初闻噩耗之时创作的。朱熹与辛弃疾有着深厚的友谊,他们曾一起游武夷山,辛弃疾为朱熹写下了《九曲櫂歌》,朱熹则在他的二斋室上题字“克己复礼,夙兴夜寐”。朱熹去世后,由于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无法送葬,辛弃疾为了表达对朱熹的哀思,亲自前往哭祭,并写下了“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这句话,展现了他对朱熹的深切思念和敬仰之情。陈亮则对朱熹持有批评态度,他在《朱晦庵画像赞》中讽刺朱熹的学问:“睟面盎背,吾不知其何乐?端居深念,吾不知其何病?置之钓台捺不住,写之云台捉不定。”陈亮对朱熹的批评主要集中在朱熹的哲学贡献上,他认为朱熹的学问没有什么实用价值。然而,在抗金问题上,朱熹主张“振三纲,明五常,正朝廷,励风俗”,他认为这是中国治夷狄之道,就像要游说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来营救涸辙之鲋一样。朱熹的观点与辛弃疾的立场完全不同,但辛弃疾对朱熹的态度与陈亮截然不同,尤其是在朱熹在政争中被打倒之时,辛弃疾冒着天下之大不韪前往真诚地哭祭,充分展现了他高超的见识和对古道的热爱。 《感皇恩·读庄子闻朱晦庵即世》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解读了辛弃疾的《感皇恩》词。根据吴战垒的观点,词的上片表达了作者熟读老庄之书,口头上也会说“忘言始知道”那一套玄理,但实际上未能做到“忘言”。这表明作者对老庄哲学持有批评态度,认为其“忘言知道”是虚伪的。而“今朝梅雨霁,青天好”两句则表示作者对老庄哲学有了真正的体会,不再受其影响,心情豁然开朗。下片则写了作者放浪山林的隐退生涯,表达了岁月蹉跎和故旧凋零的感叹,特别是对朱熹的悼念。最后的“子云何在”四句则赞扬朱熹的文章将传世,继承儒家道统。整篇赏析通过解读词中的意象和语言,揭示了作者对老庄哲学的批评和对朱熹的敬仰之情。 《感皇恩·读庄子闻朱晦庵即世》赏析详情»
辛弃疾(1140-1207)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词人。他原名坦夫,后改名幼安,又有别号稼轩,是汉族,出生于历城(今山东济南)。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地区已经被金兵占领。
辛弃疾在21岁时参加了抗金义军,不久后回到南宋。他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的安抚使职位。一生致力于抗金事业,曾上书《美芹十论》和《九议》,提出了战守之策。他的词作表达了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进行了谴责。同时,他也创作了不少描写祖国河山的作品。他的词题材广泛,善于运用前人典故,风格既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时执政者的主和派政见不合,他后来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辛弃疾的一生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词作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南宋词坛的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