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晴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李商隐自公元838年(开成三年)入赘泾原节度使王茂元(被视为李党)以后,便陷入党争的狭谷,一直遭到牛党的忌恨与排挤。他的处境非常困难,无法在长安安居乐业。为了摆脱党争的漩涡,他决定离开长安,跟随郑亚到桂林当幕僚。

离开长安对于李商隐来说,不仅意味着远离党争的纷扰,也是一种精神上的解放。在长安,他时刻受到牛党的白眼和排挤,无法得到应有的认可和机会。而在桂林,他可以暂时摆脱这些困扰,重新找回自己的自由和尊严。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商隐创作了这首诗。这首诗可能是他在离开长安后的一段时间内写成的,表达了他对于离开长安的喜悦和解脱之情。诗中可能描绘了桂林的美景和宁静的环境,以及他在这里重新找到的自由和安宁。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使得它具有了特殊的意义。它不仅是李商隐个人经历的反映,也是对于党争和权力斗争的一种回应。通过离开长安,李商隐得以远离党争的漩涡,重新找回了自己的内心平静和自由。这首诗也可以被视为他对于那段困扰的一种宣泄和抒发。


诗文: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相关标签:夏天写景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