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一个人深居简出过着清幽的日子,俯瞰夹城,春天已去,正值清和气爽的初夏。
一个人深居简出过着宁静的生活,俯瞰城门外的曲城,春天已经过去,现在是清爽宜人的初夏。
老天爷怜惜那幽僻处的小草,人世间也珍惜着傍晚时的晴天。
上天怜惜那幽暗地方的小草,人们也珍惜着傍晚时的晴天。
久雨晚晴,楼阁之上凭高览眺,视线更为遥远。夕阳的余晖低透小窗,闪现一线光明。
经历了长时间的雨后,晚上天空晴朗,站在楼阁之上俯瞰,视线更加遥远。夕阳的余晖透过小窗低垂,闪现出一线光明。
南方鸟儿的窝巢已被晒干,傍晚归巢时飞翔的体态格外轻盈。
南方的鸟儿的窝巢已经被太阳晒干,傍晚归巢时飞翔的姿态格外轻盈。
注释:
夹城:城门外的曲城。
幽草:幽暗地方的小草。
并:更。高阁:指诗人居处的楼阁。迥:高远。
微注:因是晚景斜晖,光线显得微弱和柔和,故说“微注”。
越鸟:南方的鸟。
《晚晴》译文及注释详情»
李商隐自公元838年(开成三年)入赘泾原节度使王茂元(被视为李党)以后,便陷入党争的狭谷,一直遭到牛党的忌恨与排挤。他的处境非常困难,无法在长安安居乐业。为了摆脱党争的漩涡,他决定离开长安,跟随郑亚到桂林当幕僚。
离开长安对于李商隐来说,不仅意味着远离党争的纷扰,也是一种精神上的解放。在长安,他时刻受到牛党的白眼和排挤,无法得到应有的认可和机会。而在桂林,他可以暂时摆脱这些困扰,重新找回自己的自由和尊严。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商隐创作了这首诗。这首诗可能是他在离开长安后的一段时间内写成的,表达了他对于离开长安的喜悦和解脱之情。诗中可能描绘了桂林的美景和宁静的环境,以及他在这里重新找到的自由和安宁。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使得它具有了特殊的意义。它不仅是李商隐个人经历的反映,也是对于党争和权力斗争的一种回应。通过离开长安,李商隐得以远离党争的漩涡,重新找回了自己的内心平静和自由。这首诗也可以被视为他对于那段困扰的一种宣泄和抒发。
《晚晴》创作背景详情»
阔,视野开阔,微风吹过小窗,明亮清凉。
这两句是在描写诗人登上高阁,远眺夜晚的景象。高阁代表着诗人的思想境界,他站在高处,俯瞰着整个世界,视野开阔,感受到了天高地阔的壮丽景象。微风吹过小窗,给人一种清凉明亮的感觉。这里的高阁和小窗都是象征,高阁代表着诗人的远大抱负和广阔的视野,小窗代表着诗人的心灵窗口,通过这个窗口,诗人能够感受到外界的美好和清凉。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这两句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的心境和感受。诗人站在高处,远眺夜晚的景色,感受到了天高地阔的壮丽,同时也通过小窗感受到了微风的清凉和明亮。这种景象和感受,给人一种开阔和明亮的感觉,也暗示了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整首诗通过对晚晴景物的描写,融入了诗人的独特感受与心境,寓托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诗人通过描写自己深居简出的生活,表达了对清幽生活的向往和珍惜。他通过描写小草得到上天怜爱的情景,表达了对幸运的珍惜和对过去苦难的回忆。最后,他通过描写登上高阁远眺的景象,表达了对开阔和明亮的向往和追求。整首诗以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感受,给读者带来了思想上的启示,让人感受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晚晴》赏析详情»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是唐代著名诗人。他出生于郑州荥阳,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李商隐擅长诗歌写作,他的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被誉为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他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为他们的诗文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所以被称为“三十六体”。
李商隐的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然而,他的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理解,因此有人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意思是他的诗歌很受欢迎,但很少有人能够解读其中的含义。
由于李商隐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他的作品收录在《李义山诗集》中。李商隐去世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