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这首诗通过歌咏李白,表现了作者蔑视权贵,视功名如粪土而以诗酒自娱,不拘礼法的豪迈情怀。诗中首先赞颂了李白善于描绘明月的才华,称赞他的诗至今仍有人吟诵。接着表达了向李白学习的愿望,特别是学习他饮酒赋诗的狂放性格。最后,作者自谦自己没有李白那样的诗才,但仍希望像李白一样,不追求功名,藐视权贵。整首诗展现了作者对李白的崇敬和对自由自在生活态度的追求。
诗中的题目“把酒对月”原本是李白的一首诗。李白一生热爱月亮,他的诗歌中经常描绘明月,广受欢迎。这首诗一开始就以自傲的口吻,推崇李白,认为只有李白的诗才能真正表达出月亮的美。“李白前时原有月,惟有李白诗能说。”只有具备这样的气概,才能歌咏李白。这里所称赞的“李白诗”,主要指的是《把酒问月》这首诗。而作者唐寅的这首诗,主要受到李白诗句的影响,但他在诗中将李白与明月对比,创造了李白无法写出的情景。“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几圆缺?”后一句是李白式的,但配合前一句,则是作者的新意。月亮固然有阴晴圆缺,但它始终存在,而诗仙却无法复生。作者接着说,其实并不遗憾,因为“今人犹歌李白诗,明月还如李白时”,这句话间接表达了李白和明月一样永存的意思。这种调子是李白的,但新意则是作者的。
这首诗最出色的地方在于在李白和明月之间加入了“我”。如果没有这个“我”,就失去了李白的精神。“我学李白对明月,月与李白安能知?”李白固然无法知道,但月亮能知道。于是作者引用李白的形容自己:“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首。”“百杯复千首”就是“能诗复能酒”,也就是杜甫所说的“一斗诗百篇”。敢于自比李白,这也是李白的风度,表现出作者的胆量和自信,并非狂妄自大。接下来的一转一合非常恰当:“我愧虽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前一句表达了作者的自知之明,后一句则表现出不卑不亢的态度。这让人联想到辛弃疾的诗句:“我爱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爱我应如是。情与貌,两相似。”这种有分寸的自负之语,读者不会感到反感,反而容易接受。就像谢灵运说的:“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