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刘柴桑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陶渊明是中国南朝时期的文学家,他以其独特的田园诗风格而闻名。在他的一生中,他曾多次受到朝廷的任命,但他对政治并不感兴趣,更喜欢隐居田园,与自然为伴。

刘柴桑是陶渊明的好友,两人之间的友谊非常密切。刘柴桑邀请陶渊明一起隐居庐山,希望能与他一同享受田园生活。陶渊明对于这个邀请感到非常高兴,他欣然接受了刘柴桑的邀请,并用诗歌表达了自己的心情。

这首诗被称为《和刘柴桑》,是陶渊明专门为了回应刘柴桑的邀请而创作的。诗中表达了陶渊明对于隐居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于与好友共度时光的喜悦之情。诗中的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展现了陶渊明独特的诗歌才华。

据逯钦立注《陶渊明集》的记载,这首诗创作于晋安帝义熙五年(409年),当时陶渊明已经四十五岁。这个时期正是陶渊明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后,开始更加专注于文学创作和隐居生活的阶段。因此,这首诗也可以看作是陶渊明对于自己人生转变的一种反思和回应。

总之,这首诗是陶渊明回答刘柴桑邀请他隐居庐山的事情而创作的,表达了他对于田园生活和友谊的珍视,同时也反映了他个人生活和创作状态的转变。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诗风和深刻的意境,成为了陶渊明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诗文: 山泽久见招,胡事乃踌躇?
直为亲旧故,未忍言索居。
良辰入奇怀,挈杖还西庐。
荒涂无归人,时时见废墟。
茅茨已就治,新畴复应畲。
谷风转凄薄,春醪解饥劬。
弱女虽非男,慰情良胜无。
栖栖世中事,岁月共相疏。
耕织称其用,过此奚所须。
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


相关标签:友人抒情劝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