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刘柴桑》原文赏析

  • liú
    chái
    sāng
  • [
    weì
    jìn
    ]
    táo
    yuān
    míng
  • shān
    jiǔ
    jiàn
    zhāo
    shì
    nǎi
    chóu
    chú
  • zhí
    weí
    qīn
    jiù
    weì
    rěn
    yán
    suǒ
  • liáng
    chén
    huái
    怀
    qiè
    zhàng
    hái
    西
  • huāng
    guī
    rén
    shí
    shí
    jiàn
    feì
  • máo
    jiù
    zhì
    xīn
    chóu
    yìng
    shē
  • fēng
    zhuàn
    báo
    chūn
    láo
    jiě
  • ruò
    suī
    feī
    nán
    weì
    qíng
    liáng
    shèng
  • shì
    zhōng
    shì
    suì
    yuè
    gòng
    xiāng
    shū
  • gēng
    zhī
    chèng
    yòng
    guò
    suǒ
  • bǎi
    nián
    wài
    shēn
    míng
    tóng

原文: 山泽久见招,胡事乃踌躇?
直为亲旧故,未忍言索居。
良辰入奇怀,挈杖还西庐。
荒涂无归人,时时见废墟。
茅茨已就治,新畴复应畲。
谷风转凄薄,春醪解饥劬。
弱女虽非男,慰情良胜无。
栖栖世中事,岁月共相疏。
耕织称其用,过此奚所须。
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


相关标签:友人抒情劝慰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久已招我隐庐山,为何犹豫仍不前?
已经邀请我隐居在庐山,为什么还犹豫不前?
只是为我亲友故,不忍离群心挂牵。
只是因为我亲友的缘故,不忍心离开他们。
良辰美景入胸怀,持杖返回西庐间。
美好的时光和美景都留在心中,我拿着拐杖回到了西庐。
沿途荒芜甚凄凉,处处废墟无人烟。
沿途荒芜得十分凄凉,到处都是废墟,没有人烟。
简陋茅屋已修耷,还需治理新垦田。
简陋的茅屋已经修好了,还需要治理新开垦的田地。
东风寒意渐逼人,春酒解饥消疲倦。
东风的寒意渐渐逼近人们,春酒解渴消除疲倦。
薄酒虽不比佳酿、总胜无酒使心安。
虽然薄酒不如佳酿,但总胜过没有酒让心安。
世间之事多忙碌,我久与之相疏远。
世间的事务繁忙,我已经久远地与之疏远。
耕田织布足自给,除此别无他心愿。
耕田织布足够自给自足,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心愿。
人生百岁终将逝,身毁名灭皆空然。
人生百岁最终会逝去,身体的毁灭和名声的消失都是空虚的。

注释:
和(hè):以诗歌酬答,并依照别人的诗歌的题材和体裁而作。
刘柴桑:刘程之,字仲思,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汉楚元王刘交之后。初任某官府参军,历任荆州宜昌县令、江州柴桑县令。入宋后隐居不仕,人又称之刘遗民。与陶渊明、周续之合称“浔阳三隐”。著有《玄谱》一卷,《刘程之集》五卷。
山泽句:意思是,我辞官隐居在乡村,很久以来,就被刘遗民邀请到庐山去,和他一起在那高山上隐居。山泽:山林湖泽,泛指原野山丘河湖。此处代指陶渊明自己隐居的庐山之麓的乡村和大自然里,是相对于高峻幽险的庐山而言的。
招:呼唤;邀请。
胡:何,为什么。
乃:竟,竟然。
踌(chóu)躇(chú):犹豫不决,停留,徘徊不前。
直:只,仅仅。
故:因此,所以;表示因果关系。
索居:独居于一地,孤独地散居。 《和刘柴桑》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陶渊明是中国南朝时期的文学家,他以其独特的田园诗风格而闻名。在他的一生中,他曾多次受到朝廷的任命,但他对政治并不感兴趣,更喜欢隐居田园,与自然为伴。

刘柴桑是陶渊明的好友,两人之间的友谊非常密切。刘柴桑邀请陶渊明一起隐居庐山,希望能与他一同享受田园生活。陶渊明对于这个邀请感到非常高兴,他欣然接受了刘柴桑的邀请,并用诗歌表达了自己的心情。

这首诗被称为《和刘柴桑》,是陶渊明专门为了回应刘柴桑的邀请而创作的。诗中表达了陶渊明对于隐居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于与好友共度时光的喜悦之情。诗中的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展现了陶渊明独特的诗歌才华。

据逯钦立注《陶渊明集》的记载,这首诗创作于晋安帝义熙五年(409年),当时陶渊明已经四十五岁。这个时期正是陶渊明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后,开始更加专注于文学创作和隐居生活的阶段。因此,这首诗也可以看作是陶渊明对于自己人生转变的一种反思和回应。

总之,这首诗是陶渊明回答刘柴桑邀请他隐居庐山的事情而创作的,表达了他对于田园生活和友谊的珍视,同时也反映了他个人生活和创作状态的转变。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诗风和深刻的意境,成为了陶渊明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和刘柴桑》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首诗是陶渊明回答友人刘遗民的提问,并对其表示安慰和劝勉之意。诗歌以田园交游为题材,融合了田园诗和交游诗的元素。

诗的前四句构成一个独立整体。刘柴桑问道:“山泽久见招,胡事乃踌躇”,陶渊明回答说:“直为亲旧故,未忍言索居”。这两句话融为一体,展现了陶渊明对友人的回应。陶渊明在诗中引用了他人的问话,以问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这种问答的写作方式对后来的杜甫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山泽久见招,胡事乃踌躇”是兴起之笔,突然而来。而“直为亲旧故,未忍言索居”则是紧接着的回答,前句淡然,后句紧促,为整首诗奠定了基调。接下来的句子“良辰”、“奇怀”紧承“未忍言索居”而来,表达了陶渊明对友人的安慰和劝勉之意。

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陶渊明对友人的回应和自己的心迹。通过引用他人的问话和自己的回答,诗中展现了陶渊明对于长期归隐的心迹。这种问答的写作方式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和刘柴桑》赏析详情»

魏晋诗人陶渊明的照片
陶渊明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他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陶渊明曾担任过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务。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但仅任职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诗作以描绘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为主题,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和对自然宁静的向往。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宁静、舒适的感觉。

陶渊明的代表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他的诗歌作品流传广泛,对后世文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陶渊明的生平,有关于他的出生和死亡的确切年份存在争议。有的资料称他出生于352年,去世于427年;而另一些资料则认为他出生于365年,去世于427年。无论如何,陶渊明的诗作和思想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

猜您喜欢

饮酒·二十

魏晋 陶渊明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
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
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
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
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
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
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饮酒·其九

魏晋 陶渊明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褴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答庞参军

魏晋 陶渊明

三复来贶,欲罢不能。自尔邻曲,冬春再交,欵然良对,忽成旧游。俗谚云:“数面成亲旧。”况情过此者乎?人事好乖,便当语离,杨公所叹,岂惟常悲?吾抱疾多年,不复为文;本既不丰,复老病继之。辄依《周礼》往复之义。且为别后相思之资。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
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
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
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
我实幽居士,无复东西缘;
物新人惟旧,弱毫多所宣。
情通万里外,形迹滞江山;
君其爱体素,来会在何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