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我再三拜读您的赠诗,爱不释手。自从我们成为邻居,已经过了两个冬春交替了;时常诚挚愉快地交谈,我们很快就成为了老朋友。俗话说:“几次见面便成至亲老友”,更何况我们的交情又远比这深厚呢?人生常常事与愿违,现在又要彼此话别,正如杨朱临歧而叹,哪里只是一般的悲哀!我抱病多年,不再写诗;体质本来就差,又加上年老多病。就按照《周礼》所说“礼尚往来”的道理,同时也作为别后相思时的慰藉,写下这首诗。
相互知心何必老友,倾盖如故足证此言。
您能欣赏我的志趣,经常光顾我的林园。
谈话投机毫不俗气,共同爱好先圣遗篇。
偶尔酿得美酒数斗,悠闲对饮心自欢然。
我本是个隐居之人,奔走求仕与我无缘。
时世虽变旧友可贵,常常写信以释悬念。
情谊能通万里之外,虽然阻隔万水千山。
但愿先生保重贵体,将来相会知在何年?
注释:
参军:古代官职名,是王、相或将军的军事幕僚。
三复来贶(kuàng ):再三展读所赠之诗。来贶,送来的赠品,这里指庞参军所赠的诗。贶,赠送。
自尔邻曲:自从那次我们为邻。尔:那,如此。邻曲,邻居。
冬春再交:冬天和春天再次相交。横跨两个年头,实际只一年多。再,第二次。
欵(kuǎn)然:诚恳的样子。良对:愉快地交谈。对:对话、交谈。
忽:形容很快。旧游:犹言“故友”。游;交游,游从。
数面:几次见面,成亲旧:成为至亲好友。
好(hào)乖:容易分离。这里有事与愿违之意。乖,违背。
便当:即将要。语离:话别。
杨公所叹:杨公指战国初哲学家杨朱。所叹:指所感叹离别之意,亦寓有各奔前程之意。
岂惟常悲:哪里只是一般的悲哀。
为文:指作诗。六朝以有韵为文,无韵为笔。
本:指体质。 丰:指强
《答庞参军》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陶渊明和庞参军的交往以及他们之间的诗文往来。据《答庞参军》序言所述,庞参军是卫军的参军,而王宏则是江州刺史,他们在浔阳相识并成为邻居。庞参军在浔阳任职期间,与陶渊明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庞参军受命前往江陵出使,为了告别陶渊明,他写了一首诗赠送给陶渊明。陶渊明收到这首诗后,以同样的方式回复了庞参军。这段交往和诗文往来成为了他们之间的美好回忆。 《答庞参军》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感激之情和对别离的惋惜之情。诗人通过回忆与友人的深厚友情,展示了他们之间的默契和相知之处。诗中提到他们不是旧交,而是新知,但他们的友情却像是多年的老朋友一样深厚。诗人通过描述他们的交往方式和内容,展示了友情的真挚和高雅。他们的谈话不是庸俗之谈,而是关于圣人篇章的讨论;他们的饮酒不是为了醉生梦死,而是为了自在地享受生活。这种生活情趣和交友方式正是诗人所追求的。
然而,诗人也表达了对别离的惋惜之情。诗人自称是幽居士,追求隐居的生活,没有被俗务所缠绕。但是他的朋友却要离开他,他们将天各一方,无法再像以前那样时时相聚。诗人希望他们能保持联系,以缓解思念之情。诗人认为,虽然物质可以更新,但是真正的友情应该是永恒的。然而,尽管他们的感情相通,但是现实的阻隔使得他们无法再像以前那样频繁地相聚。
整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明确的表达,展示了诗人对友人的感激和对别离的惋惜之情。诗人通过回忆友情的深厚和交往的方式,展示了友情的真挚和高雅。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别离的无奈和思念之情。这首诗既展示了友情的美好,又表达了别离的痛苦,给人以深深的感慨和思考。
《答庞参军》赏析详情»
》:“日出灌园,日入仰宿。”
仰卧:仰面躺卧。
茅庐:茅草盖的简陋房屋。
世俗:世人的风俗习惯。
金玉:指贵重的珠宝。
鄙之不足珍:轻视并不值得珍惜。
志同道合:志趣相投,有共同的理想和追求。
相近得相亲:相近而相亲近。
寻觅:寻找。
知心友:知己,心灵相通的朋友。
意中所念人:心中所思念的人。
甚融洽:非常融洽。
屋宇相接:房屋相连。
修德操勤:修养品德,勤奋努力。
及时:及时地。
互倾诉:相互倾诉。
言志抒情:表达志向,抒发情感。
三秋:比喻时间长。
无忧思:没有忧愁和思念。
未尽兴:未尽兴趣。
匆匆:匆忙。
大路:大道,主要道路。
心依恋:心中依恋。
遥望:远远地望着。
深情寄:深情地寄托。
斯人:此人。
难再叙:难再相见。
春黄莺始啼鸣:春天黄莺开始啼鸣,比喻时光的流转。
雪珠雪花正飘零:雪花飘落,比喻时光的流转。
王公大人:指谢晦,王室的高级官员。
遣君出使:派遣你去出使。
赴上京:前往京都。
获安逸:得到安逸的生活。
繁多无安宁:事务繁多,没有安宁。
惨淡暗无光:形容天气阴沉暗淡。
肃肃:寒冷肃杀的样子。
刺骨凉:寒冷刺骨的感觉。
方舟:船的一种,形状像匣子。
伏轻波:船在平静的水面上行驶。
态安详:神态安详。
远行之人:远行的人。
归处:归宿,归家的地方。
良辰:美好的时光。
保重身体得安康:保重身体,保持健康。
《答庞参军》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宋少帝景平二年(公元424年),当时宋文帝改元为元嘉元年的八月。陶渊明隐居在浔阳郡上京里(今江西省九江市郊),庞参军奉命从江陵(今属湖北)出使上都(今南京),途径浔阳。庞参军在途中作诗赠与陶渊明,陶渊明以此诗作答。 《答庞参军》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诗共分六章,每一章都与前一章相连,层层相生,气象声响,宛如《诗三百》。诗中既写出诗人幽居之乐,交情之厚,又写出赠别之意。
首章写诗人幽居之乐。诗人偃卧在衡门之下,琴书相伴,没有人事之劳,只有灌园劳碌的欢欣。这样的描写让人想起《归去来兮辞》中的环境起居描写。诗人庞参军虽然身在官场,但他非常向往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第二至第三章描述了诗人与庞参军的交情。两人品德相近,一起喝酒、作诗、唱和,志趣相同,因此能够亲近彼此,心意相通,住在相邻的房屋里。他们的住所相邻为他们的亲近提供了便利条件,但如果没有相同的志趣,即使住得再近也没有益处,所以这里的“邻”可能指的是“与心为邻”。庞参军出使上都之后仍然要回到江陵供职,而诗人在三十七岁前后曾在江陵为官,对江陵有深厚的感情,所以下一章说“依依旧楚,邈邈西云”。
第四章描写了离别之痛楚,这种痛楚不仅仅是因为“衔觞无欣”的惨淡情感,更是因为知心者的远去,无法再听到他们的良言。这种离别之痛令人心痛。
第五章道出了这次离别的原因,是因为“王事靡宁”,庞参军不得不从命而去。这一章的四句仿照了《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忧伤词句,以表达离情别绪。
末章是赠别之意,诗人希望友人能够在世间保持身心健康,始终善终,“以保尔躬”。这一章曲折地反映了当时刘宋中央政权君臣相残、危机四起的特点。因此,诗篇结尾忠告友人“保躬”,表达了对友人的殷殷勉励之情。
《答庞参军》赏析详情»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他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陶渊明曾担任过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务。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但仅任职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诗作以描绘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为主题,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和对自然宁静的向往。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宁静、舒适的感觉。
陶渊明的代表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他的诗歌作品流传广泛,对后世文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陶渊明的生平,有关于他的出生和死亡的确切年份存在争议。有的资料称他出生于352年,去世于427年;而另一些资料则认为他出生于365年,去世于427年。无论如何,陶渊明的诗作和思想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