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凄厉岁云暮,拥褐曝前轩。
南圃无遗秀,枯条盈北园。
倾壶绝馀沥,窥灶不见烟。
诗书塞座外,日昃不遑研。
闲居非陈厄,窃有愠见言。
何以慰我怀,赖古多此贤。
这篇鉴赏文章描述了一位贫困饥寒的诗人的境况和心态。文章以描绘严冬的凄凉景色为开端,通过描述诗人拥着粗布衣服在太阳下晒太阳的情景,展现了他贫困的状况。接着,诗人的困境进一步加深,他的酒已经喝光,饭也没有了,灶下的火也熄灭了。尽管他有许多诗书,但饥寒使他无法专心研读,他的兴致也消失了。文章通过描写诗人的饥寒之苦,表达了“岂不寒与饥”的感叹。
接下来,文章提到了诗人晚年的困苦境况,世乱和荒年使他的“甘贫”成为了严酷的现实。诗人的境况与他的诗作《乞食》相呼应,他不得不向他人乞食以维持生计。贫困使诗人无法再像孔子那样安然度日,他内心产生了不平之情。然而,尽管面临饥寒和不平,诗人仍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不愿放弃“故辙”而改变自己的志向。最后,文章指出,诗人寻求精神慰藉的方式是依靠古代那些高尚的品德和守贫不阿的“穷士”。
通过对比诗人初隐时的诗句《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读者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诗人的心态。初隐时的诗句展现了诗人悠闲自在的心境,而现在的境况则与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凸显了诗人的贫困和困苦。
整篇文章通过描写诗人的境况和心态,展现了他面对贫困饥寒的坚韧和对古代高尚品德的依赖,表达了对贫困生活的思考和感慨。
《咏贫士》鉴赏详情»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他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陶渊明曾担任过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务。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但仅任职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诗作以描绘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为主题,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和对自然宁静的向往。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宁静、舒适的感觉。
陶渊明的代表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他的诗歌作品流传广泛,对后世文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陶渊明的生平,有关于他的出生和死亡的确切年份存在争议。有的资料称他出生于352年,去世于427年;而另一些资料则认为他出生于365年,去世于427年。无论如何,陶渊明的诗作和思想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