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妃曲二首的争议

争议
王安石的《明妃曲》引发了一场争议。郭沫若在一篇文章中称王安石闯了诗祸,主要是因为其中的一句诗引起了广泛讨论。这句诗是“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有人认为这句诗暗示了背叛君父之恩的行为,甚至有人将其与现实中的投拜盗贼相联系。然而,也有人为王安石辩护,认为这句诗只是指男女关系,与君臣之义无关。

对于这场争议,我认为王安石在这首诗中所说的恩,确实是指男女关系。然而,这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男女关系,而是从更高的角度,即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这种思想具有近代化的特点,带有资本主义的萌芽。然而,男女关系也需要从政治的角度来看待,例如在大批判中,我们就是这样做的。因此,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

此外,王安石这首诗的结尾是错误的。明妃的“哀弦”并没有留存至今,只有词留存下来。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

王安石是历史上有名的“拗相公”,他在这两首诗中大量翻案,充分展现了他“拗”的性格。他一方面为毛延寿开脱,称其死于意态由来画不成;另一方面,他唱反调,认为昭君出塞并非悲剧。最后,他强调了“相知”这个词,进一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与其在汉宫做被困的“阿娇”,不如远嫁匈奴,得到一个知心的丈夫。这种翻案的文章已经超越了“昭君怨”,变成了“昭君乐”。

综上所述,王安石的《明妃曲》引发了一场争议。其中的一句诗引发了广泛讨论,有人认为它暗示了背叛君父之恩的行为,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它只是指男女关系。此外,诗的结尾也存在错误。王安石在这两首诗中大量翻案,展现了他的“拗”性格。这场争议使人们对于王安石的观点和思想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诗文: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两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相关标签:咏史怀古怀才不遇组诗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