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作者提出了一个疑问,进一步引出了下文的内容。
接下来,作者通过对曾巩和孙侔的言行进行对比,展示了他们的相似之处。他们都是学习圣人的道德标准,都以自己的言行来践行圣人的教诲。作者用了一系列的对比词语,如“同心同德”、“同志同道”、“同学同师”,来强调他们的相似性。这种对比的手法,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力。
在文章的第二层,作者表达了自己与曾巩和孙侔的共同努力。他们都是有志于学习圣人的,都在不断地努力进取。作者用了“辅而进之”这个词语,来形容他们共同努力的场景。这种共同努力的精神,体现了他们之间的友谊和互相支持。
最后,作者通过表达自己对曾巩和孙侔的思念之情,展示了文章的情感色彩。由于他们很少有机会见面交流,所以作者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他们之间的交流不仅仅是学术上的交流,更是情感上的交流。作者用了“相警”和“相慰”这两个词语,来形容他们之间的交流的重要性和价值。
整篇文章的构思特点是平行的双线结构。作者通过引出孙正之来与曾巩进行对比,形成了一个平行的结构。这种构思方式,使得文章更加有层次感和亮点。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通过对曾巩和孙侔的描写和对比,展示了他们的相似之处和共同努力。同时,作者通过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展示了他们之间的友谊和情感交流。整篇文章的构思特点是平行的双线结构,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力。
诗文: 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
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
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辞币未尝相接也。
其师若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
”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
圣人之言行,岂有二哉?其相似也适然。
予在淮南,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
还江南,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为然。
予又知所谓贤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
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后已。
正之盖亦常云尔。
夫安驱徐行,轥中庸之庭,而造于其堂,舍二贤人者而谁哉?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
辅而进之,其可也。
噫!官有守,私有系,会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学一首别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