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
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
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辞币未尝相接也。
其师若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
”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
圣人之言行,岂有二哉?其相似也适然。
予在淮南,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
还江南,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为然。
予又知所谓贤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
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后已。
正之盖亦常云尔。
夫安驱徐行,轥中庸之庭,而造于其堂,舍二贤人者而谁哉?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
辅而进之,其可也。
噫!官有守,私有系,会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学一首别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
吗?他们的相似是必然的。
我在淮南向正之提起子固,正之不怀疑我的话。回到江南向子固提起正之,子固也相信我的话。于是我知道被人们认为是贤人的人,他们的言行既相似,又互相信任而不怀疑。
子固写了一篇《怀友》赠给我,大意是希望互相帮助,以达到中庸的标准才肯罢休。正之也经常这样说。驾着车子稳步前进,经过中庸的门庭进入内室,除了这两位贤人还能有谁呢?我过去不敢肯定自己能达到中庸的境地,但也愿意跟在他们左右奔走。在他们的帮助下前进,大概能够达到目的。
唉!做官的各有自己的职责,由于个人私事的牵挂,我们不能经常相聚。写下《同学一首别子固》这首诗,用来互相告诫,并且互相慰勉。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北宋庆历元年(1041)和庆历三年(1043)之间。在1041年,王安石和曾巩同时参加了礼部的考试。1042年,王安石考中了,而曾巩则落榜回到家乡。1043年三月,王安石从扬州签判的职位上回到了临川,他的舅舅家。随后,他前往南丰拜访了曾巩。这篇创作大约是在这个时候写的。 《同学一首别子固》创作背景详情»
?”作者提出了一个疑问,进一步引出了下文的内容。
接下来,作者通过对曾巩和孙侔的言行进行对比,展示了他们的相似之处。他们都是学习圣人的道德标准,都以自己的言行来践行圣人的教诲。作者用了一系列的对比词语,如“同心同德”、“同志同道”、“同学同师”,来强调他们的相似性。这种对比的手法,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力。
在文章的第二层,作者表达了自己与曾巩和孙侔的共同努力。他们都是有志于学习圣人的,都在不断地努力进取。作者用了“辅而进之”这个词语,来形容他们共同努力的场景。这种共同努力的精神,体现了他们之间的友谊和互相支持。
最后,作者通过表达自己对曾巩和孙侔的思念之情,展示了文章的情感色彩。由于他们很少有机会见面交流,所以作者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他们之间的交流不仅仅是学术上的交流,更是情感上的交流。作者用了“相警”和“相慰”这两个词语,来形容他们之间的交流的重要性和价值。
整篇文章的构思特点是平行的双线结构。作者通过引出孙正之来与曾巩进行对比,形成了一个平行的结构。这种构思方式,使得文章更加有层次感和亮点。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通过对曾巩和孙侔的描写和对比,展示了他们的相似之处和共同努力。同时,作者通过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展示了他们之间的友谊和情感交流。整篇文章的构思特点是平行的双线结构,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力。
《同学一首别子固》赏析详情»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