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一钩残月挂在天空,月色昏昏,漏声滴答,黑夜正长;油灯忽明忽暗,寂寂地照着我的床。
体弱多病总是最早感觉到风霜的寒意,梦中回到了家乡,不觉远隔千山万水,道路漫漫。
披衣而坐,心中感慨情不自禁地慷慨悲歌;起身下床,俯仰窗外天地,只觉一片孤寂凄凉。
那凄切的鸣蝉声传入耳中,让人心烦意乱;它紧抱着萧疏的梧桐树,树上的叶子已经半黄。
注释:
葛溪:今江西省弋阳县。
驿:驿站是古代官方设立的旅店。
缺月:不圆的月亮。
漏:漏壶,古代计时器。
未央:未尽。
明灭:忽明忽暗。
岁时:时光。
起:起来。
行人:诗人自指。
《葛溪驿》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诗是在公元1050年(皇祐二年)创作的。当时,诗人王安石从临川前往钱塘的途中,经过了弋阳。在途中的驿站中,秋天的声音扰攘不安,引起了诗人内心的悲伤情绪,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和诗人内心的感受,展现了他对逝去时光的思念和对人生变迁的感慨。通过诗人的笔触,读者可以感受到秋天的凄凉和诗人的忧伤,进而引发对生命的思考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情感和细腻的描写,成为了王安石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葛溪驿》创作背景详情»
通过描写“恍惚”和“难以排遣”的乡愁,暗示了诗人在羁旅中的孤独和无奈。颔联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助,进一步加深了“乱”的氛围。
颈联转折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诗人通过描写凄凉的天地,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和担忧。这种凄凉的色彩与之前的烦乱情绪相呼应,使整篇诗更加紧张和压抑。
尾联运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疏桐蝉鸣的声音在寂静的夜晚显得格外刺耳,与诗人内心的烦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衬托使诗人的烦乱情绪更加突出,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整篇诗通过描写诗人的烦乱情绪和乡愁,以及对国家的忧虑,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纷乱和无奈。同时,通过运用衬托手法和凄凉的色彩,使诗中的烦乱情绪更加突出,给读者带来强烈的感受。这篇诗赏析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的艺术魅力。
《葛溪驿》赏析详情»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