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频繁的征战使壮士疲劳、士气低落,中原之战的失败之势再难挽回。
虽然江东子弟现在仍在,但他们是否还愿意跟楚霸王卷土重来呢?
注释:
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败自刎之处。
壮士:指项羽。
中原一败:指项羽在垓下之战中的失败。
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
肯:岂肯,怎愿。卷土来:即卷土重来。指失败之后,整顿以求再起。
《叠题乌江亭》译文及注释详情»
在唐代,杜牧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的作品广受赞誉。其中,他有一首名为《题乌江亭》的诗,成为了他的代表作之一。公元1054年的秋天,宋仁宗至和元年,王安石担任舒州通判,任期满后准备前往京城。在他的途中,他经过了乌江亭所在地和州,这个地方如今是安徽省和县。正是在这个地方,王安石针对杜牧的议论,写下了这首《乌江亭》。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杜牧的诗歌才华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表达方式而闻名。而王安石则是宋代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在政治和文化领域都有着重要的贡献。
在这首诗中,王安石通过对乌江亭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杜牧的看法和回应。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描述了乌江亭的美丽和壮丽。他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乌江亭的景色,以及在这个地方所感受到的宁静和安详。
通过这首诗,王安石展示了自己对杜牧的不同看法。他认为杜牧对乌江亭的议论是片面的,没有完全理解这个地方的美丽和独特之处。王安石通过自己的诗歌,向杜牧表达了自己对乌江亭的热爱和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对杜牧观点的不同意见。
这首《乌江亭》诗的创作背景,展示了唐代文化和文学的繁荣。它也反映了王安石作为一位政治家和文学家的才华和见解。这首诗不仅是对乌江亭的赞美,也是对杜牧的回应和对话。它展示了文学作品中的辩论和交流,以及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和对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唐代文学和文化的窗口,同时也展示了王安石作为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的多才多艺。
《叠题乌江亭》创作背景详情»
创新不仅体现在内容上,还体现在表达方式上。王安石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对项羽失败和江东子弟的态度进行对比,突出了项羽的孤立和无力。同时,他还通过反问的方式,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心的观察,展示了政治家的睿智和洞察力。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项羽失败的客观分析和对江东子弟态度的判断,王安石展示了政治家的果断和冷静。他以政治家的眼光审视历史,以诗人的笔触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得这首诗既有政治家的思考深度,又有诗人的艺术表达。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王安石在咏史诗创作中的一次创新尝试。他通过对项羽失败和江东子弟态度的分析,展示了政治家的睿智和果断,同时也表达了对历史和人心的思考。这首诗不仅具有政治家的洞察力,还具有诗人的艺术表达,是一首值得赏析的作品。
《叠题乌江亭》赏析详情»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