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明妃当初嫁给胡人的时候,身旁上百两的毡车上乘坐的都是胡人女子。她多想找个人说话但无处可说,只能将自己的心语寄托于琵琶声中。黄金杆拨拨动琴弦,弹出美妙声音,弹起琵琶仰望空中飞鸿劝着胡酒。随嫁的汉宫侍女暗中垂泪,行走在大漠上的返国者频频回首。汉朝之恩实在是浅薄啊,胡人之恩还要更深,人生的欢乐在于心与心相知。可怜王昭君的青冢已经荒芜埋没,还是有悲哀的乐曲流传至今。
注释:“毡车”句:写匈奴派了大队胡姬来接昭君。《诗经·召南·鹊巢》:“之子于归,百两御之。”写贵族女子出嫁,陪从很多。两:同辆。
杆拨:弹琵琶的工具。
春风手:形容手能弹出美妙的声音。
汉宫侍女:指陪昭君远嫁的汉官女。
青冢:杜甫诗中有“独留青冢向黄昏”及“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诸句,此用其意。相传昭君墓上的草常青,故名青冢,在今呼和浩特市南。
《明妃曲二首·其二》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诗是在北宋时期创作的,具体创作时间是公元1059年(嘉祐四年)。当时,王安石向仁宗皇帝上书言事后,创作了这组诗中的第二首。在这个时期,梅尧臣、欧阳修、司马光、刘敞等人也都写过和诗。
北宋时期,辽国和西夏频繁侵扰宋朝,每年要向他们支付巨额的岁币。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记载了这一情况。自景祐年间(1034—1038)以来,西夏问题一直是一个棘手的难题。当时的施宜生、张元等人因为在宋朝没有得到满意的地位和待遇,纷纷投靠辽国和西夏,为他们出谋划策,给宋朝带来了边患。诗人们通过借用汉言宋,来表达他们对明妃的思念之情。王安石的《明妃曲二首》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创作的。
《明妃曲二首·其二》创作背景详情»
层,即“含情欲说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明妃虽然在胡中受到深厚的恩情,但她的心事无法与胡人沟通,只能借助琵琶表达内心的哀愁。她深知自己的心情只有琵琶能够理解,而无法与他人分享。这句话揭示了明妃内心的孤独和无奈,也突出了她对民族大义的坚守。
整首诗通过描写明妃入胡及其在胡中的情况与心情,展现了她的民族大义和可敬的形象。诗中运用了矜炼深雅的语言,缠绵婉丽的描写,多样的艺术手法,独特的风格。这使得诗歌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明妃曲二首·其二》赏析详情»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