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京兆杜牧给李贺的诗集作序,详细描绘了李长吉的奇特之处,并传扬了他的事迹。尤其是李长吉嫁入王家的姐姐,对他的事情了解得尤为全面。
李长吉身材纤瘦,眉毛几乎连在一起,手指很长,能够苦吟诗句,也能快速书写。最初,他被昌黎人韩愈所了解。与长吉交往最密切的人包括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和崔植等。长吉每天早上都会和他们一起出游,从不事先确定题目再写诗,也不像其他人那样凑合成篇,而是将符合诗歌规范的要求放在心中。他经常带着一个小书童,骑着一匹瘦弱的驴子,背着一个古旧破烂的锦帛袋子。当他遇到有所感悟的时候,就会写下来放入袋子中。晚上回家后,他的母亲会让婢女取出袋子里的诗稿,发现写得很多,就会说:“这孩子真是用心良苦啊!”然后点亮灯,给长吉送上饭。长吉会让婢女取出草稿,准备好墨水,铺好纸张,将这些诗稿补充完整,再放入另一个袋子中。除非碰上大醉或吊丧的日子,他都会这样做。之后,他再也不会去看那些作品,王参元、杨敬之等人经常过来从袋子中取出诗稿,抄写带走。长吉经常独自骑驴往返于京城长安和洛阳之间,有时在路上写作品,有时随意丢弃。因此,沈子明家中所保存的李贺诗作只有四卷。
李长吉临终前,突然在白天看见一个穿着红色丝绸衣服的人,驾驭着一匹红色苍龙,手持一块木板,上面写着古老的篆体字或石鼓文,说是召唤长吉。长吉完全不认识这个人,突然下床跪地说:“我母亲年纪大了,而且生病了,我不愿意离开她。”红衣人笑着说:“天帝刚刚建成一座白玉楼,马上召你去为楼写记。在天上的生活还算快乐,并不痛苦啊!”长吉独自哭泣,旁边的人都看见了。片刻之后,长吉断气了。他平时居住的房子窗户里冒出了烟雾,缭绕向上,还能听到车马行驶和微弱的乐声。长吉的母亲赶紧制止其他人的哭声,等了很长时间,就像煮熟五斗小米那样长时间,长吉最终去世了。嫁入王家的姐姐并不是编造虚构故事来描述长吉的人,她所见所闻都是真实的。
诗文: 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序,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
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事尤备。
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
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
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
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
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
”上灯,与食。
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
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复省。
王、杨辈时复来探取写去。
长吉往往独骑往还京、洛,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故沈子明家所余四卷而已。
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
长吉了不能读,欻下榻叩头,言:“阿弥老且病,贺不愿去。
”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
天上差乐,不苦也。
”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
少之,长吉气绝。
常所居窗中,勃勃有烟气,闻行车嘒管之声。
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
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
呜呼,天苍苍而高也,上果有帝耶?帝果有苑囿、宫室、观阁之玩耶?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噫,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长吉生二十七年,位不过奉礼太常,时人亦多排摈毁斥之,又岂才而奇者,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又岂人见会胜帝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