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序,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
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事尤备。
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
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
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
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
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
”上灯,与食。
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
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复省。
王、杨辈时复来探取写去。
长吉往往独骑往还京、洛,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故沈子明家所余四卷而已。
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
长吉了不能读,欻下榻叩头,言:“阿弥老且病,贺不愿去。
”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
天上差乐,不苦也。
”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
少之,长吉气绝。
常所居窗中,勃勃有烟气,闻行车嘒管之声。
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
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
呜呼,天苍苍而高也,上果有帝耶?帝果有苑囿、宫室、观阁之玩耶?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噫,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长吉生二十七年,位不过奉礼太常,时人亦多排摈毁斥之,又岂才而奇者,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又岂人见会胜帝耶?
长吉的事迹,随意丢弃,所以只有沈子明家中还留有四卷诗稿。
长吉之诗,多以骚体为主,而其文辞,尤为奇特。其诗多以自咏为主题,表达了他对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思考。他的诗作风格独特,常常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意境深远。他的诗作也常常表达对社会现象和人生哲理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批判意味。长吉的诗作在当时并不被广泛认可,但他的独特风格和思想深度,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总的来说,李长吉是一位身材纤瘦、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作独特奇特,表达了他对自己和社会的独特感受和思考。尽管他的诗作在当时并不被广泛认可,但他的独特风格和思想深度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京兆杜牧给李贺的诗集作序,详细描绘了李长吉的奇特之处,并传扬了他的事迹。尤其是李长吉嫁入王家的姐姐,对他的事情了解得尤为全面。
李长吉身材纤瘦,眉毛几乎连在一起,手指很长,能够苦吟诗句,也能快速书写。最初,他被昌黎人韩愈所了解。与长吉交往最密切的人包括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和崔植等。长吉每天早上都会和他们一起出游,从不事先确定题目再写诗,也不像其他人那样凑合成篇,而是将符合诗歌规范的要求放在心中。他经常带着一个小书童,骑着一匹瘦弱的驴子,背着一个古旧破烂的锦帛袋子。当他遇到有所感悟的时候,就会写下来放入袋子中。晚上回家后,他的母亲会让婢女取出袋子里的诗稿,发现写得很多,就会说:“这孩子真是用心良苦啊!”然后点亮灯,给长吉送上饭。长吉会让婢女取出草稿,准备好墨水,铺好纸张,将这些诗稿补充完整,再放入另一个袋子中。除非碰上大醉或吊丧的日子,他都会这样做。之后,他再也不会去看那些作品,王参元、杨敬之等人经常过来从袋子中取出诗稿,抄写带走。长吉经常独自骑驴往返于京城长安和洛阳之间,有时在路上写作品,有时随意丢弃。因此,沈子明家中所保存的李贺诗作只有四卷。
李长吉临终前,突然在白天看见一个穿着红色丝绸衣服的人,驾驭着一匹红色苍龙,手持一块木板,上面写着古老的篆体字或石鼓文,说是召唤长吉。长吉完全不认识这个人,突然下床跪地说:“我母亲年纪大了,而且生病了,我不愿意离开她。”红衣人笑着说:“天帝刚刚建成一座白玉楼,马上召你去为楼写记。在天上的生活还算快乐,并不痛苦啊!”长吉独自哭泣,旁边的人都看见了。片刻之后,长吉断气了。他平时居住的房子窗户里冒出了烟雾,缭绕向上,还能听到车马行驶和微弱的乐声。长吉的母亲赶紧制止其他人的哭声,等了很长时间,就像煮熟五斗小米那样长时间,长吉最终去世了。嫁入王家的姐姐并不是编造虚构故事来描述长吉的人,她所见所闻都是真实的。
《李贺小传》译文详情»
李商隐的《李贺小传》是一篇性情之文,与一般传记文的客观直叙不同。同时,它也与作者的诗歌风格相异,写得朴实自然而又不乏意趣。
这篇小传最大的特点在于以小见大。虽然篇幅较小,但却能通过选取李贺生活中的若干小片段进行插叙,以小片段撑起传记的主干。作者并没有全面勾勒李贺的一生,对他的生平经历也记叙不多。然而,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使得篇幅虽小,却具有很大的容量。全文只有寥寥数百字,语言极为精练,却集叙事、议论和曲折的抒情于一体。内容浑厚,意味深长。
通过这种小中有大的写作方式,读者可以从李贺的小片段中感知到更深层次的意义。这种写作手法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能够了解李贺的生活经历,还能够感受到他的情感、思想和艺术追求。这种整体感知使得读者对李贺的了解更加全面,也更加深入。
总之,李商隐的《李贺小传》以其独特的写作方式和精练的语言,通过选取李贺生活中的小片段,以小见大,使得篇幅虽小,却具有很大的容量。读者通过阅读这篇小传,不仅能够了解李贺的生活经历,还能够感受到他的情感、思想和艺术追求。这种整体感知使得读者对李贺的了解更加全面、深入。
《李贺小传》整体感知详情»
本文的结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奇字贯穿全文:全文以“奇”字为线索,贯穿始终。首段以杜牧为李贺作序之事引出“奇”,随后提到李贺姊“语长吉之事尤备”,点出文中李贺事的由来。接着,第2段对李贺的外貌和交游情况进行描写,进一步展现了他的奇特之处。最后,通过对李贺诗歌创作过程和特点的叙述,进一步突出了他的奇异性格。
2. 三个层次的关键部分:第2段是全文的关键部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对李贺外在风貌的描写,通过几个典型特征展现了他的清奇之气。接着写他的交游情况,与文人的密切往来进一步突出了他的特殊性。最后,叙述了李贺诗歌创作的过程和特点,通过这些特点的揭示,进一步凸显了他的奇异之处。
3. 李贺诗歌创作的特点:在李商隐的叙述中,对李贺诗歌创作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他的诗歌创作方式和过程独特,不以程限为意,及时捕捉灵感,并坚持及时修改整理。他为文用心,能苦吟,呕心沥血地创作,但在处置作品时却极为随意。这些特点展示了李贺诗歌创作之“奇”,同时也直接写出了他性格中与众不同之处。
总之,本文的结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奇”字贯穿全文、三个层次的关键部分和对李贺诗歌创作特点的详细描写上。这些特点的呈现使得整篇文章具有层次清晰、重点突出的特点。
《李贺小传》结构特点详情»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是唐代著名诗人。他出生于郑州荥阳,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李商隐擅长诗歌写作,他的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被誉为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他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为他们的诗文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所以被称为“三十六体”。
李商隐的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然而,他的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理解,因此有人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意思是他的诗歌很受欢迎,但很少有人能够解读其中的含义。
由于李商隐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他的作品收录在《李义山诗集》中。李商隐去世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