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虽悲鸣寄恨而无人同情。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可是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我官职卑下,行踪飘忽不定,家园难返,故乡的田园也早已荒芜。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也是,家徒四壁,举家清苦。
注释:以:因。薄宦:指官职卑微。高难饱:古人认为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费,徒然。五更(gēng):中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疏欲断:指蝉声稀疏,接近断绝。碧:绿。薄宦:官职卑微。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土偶人对桃梗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梗,指树木的枝条。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呼,故乡。芜已平:荒草已经平齐没胫,覆盖田地。芜,荒草。平,指杂草长得齐平。君:指蝉。警:提醒。亦:也。举家清:全家清贫。举,全。清,清贫,清高。
《蝉》译文及注释详情»
李商隐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以婉约派为主,以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而著称。然而,尽管他才华横溢,却未能在官场上取得成功。本诗的具体创作时间和背景不详,但可以推测出它是在李商隐两次入官秘书省后创作的。
李商隐平生曾两度入官秘书省,这表明他曾有机会进入官场,追求仕途的梦想。然而,不幸的是,他最终未能得志,处境每况愈下。这种失意和挫折使他对仕途的追求感到沮丧和无奈。
尽管如此,李商隐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他坚守着清高之志。清高是指追求高尚的品德和理想,不受外界诱惑和境遇的影响。在这首诗中,李商隐通过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展现了他对清高的坚守。
这首诗可能是李商隐在面对官场的挫折和困境时写下的。他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的失意和无奈,同时也表达了对清高理想的坚守。这种坚守不仅是对自己内心的一种慰藉,也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抗。
李商隐的这种坚守和追求清高的精神,使他的诗歌充满了深情和思考。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传递给读者。这种独特的创作背景使得他的诗歌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唐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蝉》创作背景详情»
。”这个故事中的泥人和桃偶,分别象征着平凡人和权贵人。诗人用这个故事来比喻自己,他是一个平凡的人,没有权势和地位,所以在困境中漂泊无依。他的故乡已经变得荒芜,再也找不到归宿了。
整首诗通过描写蝉和树木的对比,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愤怒和无奈。他通过蝉和树木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在官场上的困境和被冷落的遭遇。诗人借用了寓言故事和自然景物,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诗歌更加生动有力。
《蝉》句解详情»
低微,像一片漂浮的浮萍,而故园已经荒芜平静了。
作者通过“薄宦梗犹泛”来表达自己的官职低微,宛如漂浮的浮萍,没有根基和归属感。而故园已经荒芜平静,没有了往日的繁华和热闹。这里作者通过对比,表达了自己的无奈和失落之情。
“薄宦梗犹泛”中的“梗”字,既指浮萍的茎,也暗指作者的官职低微。而“故园芜已平”中的“芜”字,则既指荒芜的景象,也暗指作者的故园已经没有了往日的繁华和热闹。
整个颈联通过对比的手法,将作者的官职低微和故园的荒芜相互映衬,表达了作者对自身境遇的无奈和对故园的怀念之情。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尾联是说,千里之外,莺鸟在绿树红花中啼叫,水村山郭中的酒旗在风中飘扬。
这里作者通过描绘千里之外的景象,来表达自己对远方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莺鸟在绿树红花中啼叫,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而水村山郭中的酒旗在风中飘扬,则给人一种热闹喜庆的氛围。
整个尾联通过对远方景象的描绘,展示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远方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蝉的描写和自身遭遇的抒发,展示了作者对清高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困境的无奈。同时,通过对比和描绘远方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远方的向往和思念之情。整体结构紧密,意脉连贯,是一首托物咏怀的佳作。
《蝉》赏析详情»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是唐代著名诗人。他出生于郑州荥阳,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李商隐擅长诗歌写作,他的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被誉为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他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为他们的诗文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所以被称为“三十六体”。
李商隐的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然而,他的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理解,因此有人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意思是他的诗歌很受欢迎,但很少有人能够解读其中的含义。
由于李商隐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他的作品收录在《李义山诗集》中。李商隐去世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