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二首·其二的赏析

赏析
这首诗以历朝历代的统治经验为基础,总结出成功与破败的原因。首联表达了对勤俭与奢侈的思考,认为勤俭是国家兴盛的关键,但为何像文宗这样勤俭的皇帝却导致了国家的破败呢?这里充满了惋惜和同情,是一种抒情而非议论的方式。

颔联则具体印证了这一结论。虽然勤俭只是治国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奢侈只是导致国家破败的一个原因,但一个王朝的兴衰有更复杂、更本质的原因。然而,事实上,唐王朝的颓败之势并没有因此得到改变,反而变得更糟。诗人无法理解其中的道理,只能以宿命论来解释这一反常现象,将其归因于运命。

颈联进一步推进,认为比勤俭更重要的是国运和国力。一旦运势逝去,即使是像虞舜那样的贤君也无法扭转局势,只能遗憾终生。这才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虽然无法明确“运”究竟是什么,但他确实感到仅靠勤俭是不足以挽救一个时代的衰颓之势的,而且在他看来,唐朝的国运似乎已经逝去,无法挽回。这种认识虽然模糊含混,但却是敏感而深刻的,不仅适用于唐代,也可以用来观照许多末代帝王。

尾联承接前文,由理性转向情感,通过情感来创造境界,最终转化为纯粹的抒怀。文宗喜欢诗歌,他曾念诵柳公权的诗句“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被称为“辞清意足,不可多得”。这首诗对文宗进行了哀悼。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对文宗的思考,表达了对国家兴衰的思考和对文宗的哀悼之情。诗人认为勤俭虽然重要,但并非唯一的因素,国运和国力更为重要。然而,唐朝的国运似乎已经逝去,无法挽回。这首诗以抒情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这一现象的惋惜和同情。


诗文: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远去 一作:运去)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相关标签:咏史典故抒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