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秋轮台的鉴赏

鉴赏
《首秋轮台》是唐代诗人岑参在公元756年(天宝十五年)居住在轮台时所作的一首五律诗。诗人在北庭已经居住了三年,诗中描绘了初秋边塞的景物,抒发了久居边塞的惆怅心情。

诗的开头两句从地点“轮台”入手,描述了这个地方的特殊性。轮台是一个“异域”的城市,孤零零地矗立在明山之外、雪海之边。这两句互相补充,通过描写边地的荒远和苦寒,营造出一种沉重的氛围。

接下来的两句从时间“首秋”入手。诗中提到“秋来”和“夏尽”,点明了“首秋”的时刻。雁是北方的候鸟,只有它们还在这座孤城中飞翔,与“孤城”二字相呼应;而蝉是诗人家乡的昆虫,却在这个“异域”中无声无息。通过“唯有”和“不闻”这两个对比,诗人以所见所闻的方式,再次描绘了边地的荒远和苦寒。

接下来的两句从居住环境方面写。诗人居住的蓬帐被边地的秋风秋雨侵袭,毡墙已经潮湿,帐幕发出一股潮湿的气味。上句通过视觉描写景物,下句通过嗅觉描写景物,展现了诗人置身于这样一个恶劣环境中的感受。通过“捞”和“格”这两个动词,描绘了边地初秋气候的恶劣,营造出一种凄苦的氛围。

最后的两句再次从地点和时间两个方面入手。诗中提到“轮台万里地”,描写了边塞地点之远;而“无事历三年”,则表达了诗人在这里戍边的时间之长。环境的苦寒,再加上秋日的到来,使得诗人对家乡的思念更加强烈,而归去的希望却变得渺茫。这两句实际上是诗人内心真实的感受。

整首诗通过从远及近的方式,层层描绘了诗人久居边塞的苦闷心情。首句描写了地理环境的特殊性,次句描写了气候环境的恶劣,三句描写了居住环境的艰苦,结尾总结了诗人的感叹。可以看出,诗人在这个时候有些伤感,不知是对这个西域轮台不满意,还是因为未能在这里建功立业而长叹息。


诗文: 异域阴山外,孤城雪海边。
秋来唯有雁,夏尽不闻蝉。
雨拂毡墙湿,风摇毳幕羶。
轮台万里地,无事历三年。


相关标签:边塞写景抒怀壮志未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