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山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著的《聊斋志异》中的一篇短篇小说。全文通过描写一个神秘的山市出现和消失的过程,展现了作者对现实黑暗和官吏罪恶的揭露,同时也表达了对青年男女相爱的同情和对封建伦理观念的宣传。
文章开篇以目击者的视角描写了山市初生阶段的景象。目击者们相互惊疑,表明山市的突然出现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震撼。接着,文章转述了目击者所见的画面,读者在感觉上也仿佛亲眼目睹了一切。
随后,文章进入山市的发展阶段。作者以简洁的文字勾勒出山市的恢弘气象,描述了楼、堂、坊等建筑的数量之多,引发读者对于山市的想象。这幅画卷最终在风中消失,给人一种怅然之感。
高潮阶段,因为“风定天清,一切乌有”,只剩下一座高接霄汉的危楼。楼的形状清晰可见,连楼外的天空也显现出来,给人一种距离缩短的感觉。楼上还有来来往往的人,与前文的目击者形成呼应,进一步证明了奂山这个地方确实能看到这种奇异的现象。
最后,文章进入消退阶段,山市的景象全部消失。作者的最后一句话和第一句话相呼应,给山市增加了神秘感。
整篇文章通过描写山市的出现和消失,展现了作者对现实黑暗和官吏罪恶的揭露。同时,作者也以同情的笔调描绘了青年男女相爱的故事。然而,文章中也存在一些宣传封建伦理观念和迷信色彩的元素。
总的来说,蒲松龄通过《山市》这篇小说,以独特的笔法和描写手法,将读者带入一个神秘而奇幻的世界,同时也通过对现实的揭露和对人性的思考,传达了一定的主题思想。
诗文: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
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
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