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建议:
根据以上内容,我给出以下教学建议:
1. 教学目标:
- 了解光的折射和全反射现象;
- 了解海市蜃楼的形成原理;
- 了解海市蜃楼的不同类型和出现的地点。
2. 教学步骤:
- 引入:通过提问或展示图片,引起学生对海市蜃楼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考。
- 导入:简要介绍光的折射和全反射现象,让学生了解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的变化。
- 主体:详细讲解海市蜃楼的形成原理,包括光线在空气中的折射和全反射现象,以及空气密度变化引起的异常折射和全反射。
-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的例子,如蓬莱和青岛前海上出现的海市蜃楼,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海市蜃楼的不同类型和出现的地点。
- 总结: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海市蜃楼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在特定条件下才会出现。
- 拓展: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可以让他们在家或实验室中进行简单的折射实验,加深对光的折射和全反射的理解。
3. 教学方法:
- 讲解法:通过讲解和示意图,向学生介绍光的折射和全反射现象,以及海市蜃楼的形成原理。
- 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海市蜃楼的不同类型和出现的地点。
- 实验探究法:鼓励学生进行简单的折射实验,通过亲身实践来加深对光的折射和全反射的理解。
4. 教学资源:
- 教材:提供相关的教材或课文,供学生阅读和理解。
- 图片和视频:展示海市蜃楼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海市蜃楼的现象。
- 实验器材:提供简单的实验器材,如玻璃杯、水、直尺等,供学生进行折射实验。
5. 教学评估:
- 课堂讨论:通过提问和讨论,检查学生对海市蜃楼形成原理的理解程度。
-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进行折射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评估他们对光的折射和全反射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建议,学生可以了解光的折射和全反射现象,了解海市蜃楼的形成原理,并通过实例分析和实验探究来加深对海市蜃楼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诗文: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
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
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