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
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
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有名的八景之一,但好几年也难得见到一次。有位名叫孙禹年的公子,同几位志同道合朋友(在)楼上饮酒,忽然看见(奂山)山头有一座孤零零塔耸立起来,高高地插入青天。(大家)面面相觑,惊疑不定,心想附近并没有这么个禅院。没过多久,又出现了几十座高大的宫殿,碧绿色的琉璃瓦,飞翘的殿檐,(人们)这才明白是(出现)山市。不到一会儿,只见一座高高低低的城墙连绵不断有六七里长,竟然像一座城市。其中(景物)有像楼一样的,有像厅堂一样的,有像街巷一样的,(一个个)清晰地出现在眼前,(多得)可以用亿万来计算。忽然,一阵大风刮起,空气中的尘土之大,城市变得隐隐约约。接着,风停了,天空又变得晴朗起来,刚才的一切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直插云霄,这座楼每层有五间,门窗全都是大开着的;每一行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透露出)那是楼那边的天空。
译文:
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有名的八景之一,但好几年也难得见到一次。有位名叫孙禹年的公子,同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楼上饮酒,忽然看见奂山山头有一座孤零零的塔耸立起来,高高地插入青天。大家面面相觑,惊疑不定,心想附近并没有这么个禅院。没过多久,又出现了几十座高大的宫殿,碧绿色的琉璃瓦,飞翘的殿檐,人们这才明白是山市出现了。不到一会儿,只见一座高高低低的城墙,连绵不断有六七里长,竟然像一座城市。其中景物有像楼一样的,有像厅堂一样的,有像街巷一样的,一个个清晰地出现在眼前,多得可以用亿万来计算。忽然,一阵大风刮起,空气中的尘土之大,城市变得隐隐约约。接着,风停了,天空又变得晴朗起来,刚才的一切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直插云霄,这座楼每层有五间,门窗全都是大开着的;每一行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透露出那是楼那边的天空。
注释:
山市:山市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
奂山:山名。旧淄川县有涣山,也写作焕山。
邑:县。这里指清代淄川县,今属淄博市。
孙公子禹年:对孙禹年的尊称。公子,旧时用来称呼豪门贵族子弟。
然数年恒不一见:经常是多年看不见一次。然,但是。数年,许多年。恒,经常。
同人:共事的人或志同道合的友人
饮:喝酒。
青天:蓝天。
《山市》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以情衬景。作者通过孙禹年及其朋友的眼睛来形貌山市奇景。
在这个故事中,孙禹年是一个年轻的艺术家,他对自然景观和城市风光充满了热爱和好奇心。他经常与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探索山市的奇景,他们共同欣赏和感受着这个城市的美丽和独特之处。
孙禹年和他的朋友们喜欢在黄昏时分漫步在山市的街道上。他们目睹了夕阳余晖洒在高楼大厦上的壮丽景象,感受到了城市的繁华和生机。他们也喜欢在清晨的时候爬上山顶,俯瞰整个城市的美景。从那里,他们可以看到远处的山脉和湖泊,以及城市中心的繁忙街道和建筑群。
孙禹年和他的朋友们还喜欢在城市的公园里散步。他们欣赏着花草树木的美丽,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宁静和和谐。他们也喜欢在湖边散步,观赏着湖水的波光粼粼,以及倒映在湖面上的树木和建筑物。
除了自然景观,孙禹年和他的朋友们也对城市的建筑和文化遗产充满了兴趣。他们参观了古老的庙宇和宫殿,欣赏着传统建筑的精美细节和独特风格。他们也参观了现代的艺术馆和博物馆,欣赏着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和展览。
通过孙禹年及其朋友的眼睛,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山市奇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这个故事展示了城市的美丽和多样性,以及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的和谐共生。读者可以通过这个故事,重新审视自己所生活的城市,发现其中的美丽和独特之处,并对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持敬畏和珍惜之心。
《山市》创作背景详情»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始悟为山市。
与同人饮于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和“孤塔”。
惟危楼一座,见宫殿数十所。
《山市》文言句式详情»
《山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著的《聊斋志异》中的一篇短篇小说。全文通过描写一个神秘的山市出现和消失的过程,展现了作者对现实黑暗和官吏罪恶的揭露,同时也表达了对青年男女相爱的同情和对封建伦理观念的宣传。
文章开篇以目击者的视角描写了山市初生阶段的景象。目击者们相互惊疑,表明山市的突然出现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震撼。接着,文章转述了目击者所见的画面,读者在感觉上也仿佛亲眼目睹了一切。
随后,文章进入山市的发展阶段。作者以简洁的文字勾勒出山市的恢弘气象,描述了楼、堂、坊等建筑的数量之多,引发读者对于山市的想象。这幅画卷最终在风中消失,给人一种怅然之感。
高潮阶段,因为“风定天清,一切乌有”,只剩下一座高接霄汉的危楼。楼的形状清晰可见,连楼外的天空也显现出来,给人一种距离缩短的感觉。楼上还有来来往往的人,与前文的目击者形成呼应,进一步证明了奂山这个地方确实能看到这种奇异的现象。
最后,文章进入消退阶段,山市的景象全部消失。作者的最后一句话和第一句话相呼应,给山市增加了神秘感。
整篇文章通过描写山市的出现和消失,展现了作者对现实黑暗和官吏罪恶的揭露。同时,作者也以同情的笔调描绘了青年男女相爱的故事。然而,文章中也存在一些宣传封建伦理观念和迷信色彩的元素。
总的来说,蒲松龄通过《山市》这篇小说,以独特的笔法和描写手法,将读者带入一个神秘而奇幻的世界,同时也通过对现实的揭露和对人性的思考,传达了一定的主题思想。
《山市》赏析详情»
根据以上内容,我给出以下教学建议:
1. 教学目标:
- 了解光的折射和全反射现象;
- 了解海市蜃楼的形成原理;
- 了解海市蜃楼的不同类型和出现的地点。
2. 教学步骤:
- 引入:通过提问或展示图片,引起学生对海市蜃楼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考。
- 导入:简要介绍光的折射和全反射现象,让学生了解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的变化。
- 主体:详细讲解海市蜃楼的形成原理,包括光线在空气中的折射和全反射现象,以及空气密度变化引起的异常折射和全反射。
-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的例子,如蓬莱和青岛前海上出现的海市蜃楼,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海市蜃楼的不同类型和出现的地点。
- 总结: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海市蜃楼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在特定条件下才会出现。
- 拓展: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可以让他们在家或实验室中进行简单的折射实验,加深对光的折射和全反射的理解。
3. 教学方法:
- 讲解法:通过讲解和示意图,向学生介绍光的折射和全反射现象,以及海市蜃楼的形成原理。
- 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海市蜃楼的不同类型和出现的地点。
- 实验探究法:鼓励学生进行简单的折射实验,通过亲身实践来加深对光的折射和全反射的理解。
4. 教学资源:
- 教材:提供相关的教材或课文,供学生阅读和理解。
- 图片和视频:展示海市蜃楼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海市蜃楼的现象。
- 实验器材:提供简单的实验器材,如玻璃杯、水、直尺等,供学生进行折射实验。
5. 教学评估:
- 课堂讨论:通过提问和讨论,检查学生对海市蜃楼形成原理的理解程度。
-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进行折射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评估他们对光的折射和全反射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建议,学生可以了解光的折射和全反射现象,了解海市蜃楼的形成原理,并通过实例分析和实验探究来加深对海市蜃楼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山市》教学建议详情»
味无穷。 《山市》名句赏析详情»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他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在19岁时,他应童子试,并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后来他成为补博士弟子员。然而,他屡试不第,直到71岁时才成为岁贡生。
由于生活所迫,蒲松龄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的邀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他在这里舌耕笔耘近40年,直到1709年才撤帐归家。1715年正月,蒲松龄因病逝世,享年76岁。
蒲松龄创作了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这部作品以奇闻异事为题材,描写了各种神怪、鬼魂、妖精等超自然现象,同时也融入了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思考。《聊斋志异》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