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宜春苑外最长条》是一首描写柳树的词作。词人通过描绘柳树的长条形状和柔软的特点,表达了人们对离别的思念和伤感之情。
词的开头就点明了咏柳的主题,宜春苑外四字指出了柳树所在的地方。接着用“最长条”三字简洁地勾勒出了柳枝的形状。柳树一直以来都以“垂柳”为美,冬去春来,柳树发芽抽枝,很快就长出了垂地的长条。因此,咏柳的作品总是强调柳条的柔长。词中温柔的词语描述了柳条的特点,将柳树与其他事物区分开来。而加上“最”字,更加突出了人们对柳树的观感。词人之所以只写柳树而不写其他花树,可能是因为柳树的“最长条”最能勾起人们的离情别绪。柳条随风摇摆,与人难舍又难分,好像还有许多惜别的话没有说出来,充满了激情。细细的柳丝就像人的情思。因此,描摹柳的“长条”已经暗示了人的伤怀,用物喻人。
接下来的句子“闲袅”与前句相呼应,描绘了柳枝柔细而俏美的样子。美人舞腰纤软,用来比喻柳树枝在春风中舞动的轻柔美妙景象,十分生动可爱。柳条与春风结伴舞,拟人化的手法更加浓重,使得描写更加生动。这自然地引起了下文中“玉人”的感怀。
接下来的两句借柳树来表达离情别绪。词中说“玉人”肠绝,表明她的悲伤。而用虚词“正是”与首句的“最”字相呼应,既有开合震荡的节奏感,更强化了这句与前两句之间的联系,即正是春风中摇动的柳条引起了“玉人”的离情别绪。至此,词的主题充分表达出来,使得物我之间没有了界限。接下来的一句“一渠春水赤栏桥”以景来结尾。这句表面上与首句的景色相呼应,宜春苑外的碧水红桥映衬着绿柳,为画面增添了春色。这个景象明丽可人。但是,联系上文中的“玉人肠绝”,就可以看出这个景象中蕴含着无限的情感。作者通过用“桥”来比喻送别,表达了人们在离别时的伤感,就像汉人送远行者至灞桥伤别一样。因此,“赤栏桥”一词一经采用,就显得光彩照人,使得后世也常常用它来描写离别的情境。而“一渠春水”的意象,既比喻愁如春水,也象征着别离的无奈和难以预料的变化,“恰似一江春水流”,只留下了无尽的思念。
整首词通过描绘柳树的形态和特点,以及与离别情感的联系,表达了人们对离别的思念和伤感之情。词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比喻,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柳树与人的情感的交融,以及离别带来的痛苦和无奈。这首词以柳树为主题,通过描绘柳树的形象和情感的表达,展现了词人对离别的深切感受,给人以深思和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