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在宜春院外,杨柳轻拂低垂,伴随着春风扭摆着腰肢。在御河上的红栏桥旁,有许多情人在这里伤心别离。
注释:
⑴杨柳枝:这是一个词牌名,是七言绝句的一种形式,四句中有三个平韵。
⑵宜春苑:古代的苑囿名字。在秦朝时,它位于宜春宫的东边,汉朝称之为宜春下苑。后来就是我们所说的曲江池,唐代时是教坊乐妓居住的地方,现在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条指的是细长柔软的柳枝。
⑶舞腰:这是一个比喻词,形容杨柳柔软细长的样子,好像在舞动腰肢一样。
⑷玉人:指美人。肠绝也可以写作“肠断”,表示非常伤心。
⑸赤栏桥:这是长安城郊的一个桥名,后来也泛指男女或朋友相会的地方。
《杨柳枝·宜春苑外最长条》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温庭筠的几首《杨柳枝》词描写的是京城长安的杨柳,并联系了作者的生平。根据内容推测,这首词很可能是作者中年进京应考时游览宜春苑时所作。每当春天来临时,微风吹拂,杨柳如同十三女儿的舞腰一般妩媚动人。温庭筠共写下了八首《杨柳枝》词,而这首词就是其中之一。 《杨柳枝·宜春苑外最长条》创作背景详情»
《宜春苑外最长条》是一首描写柳树的词作。词人通过描绘柳树的长条形状和柔软的特点,表达了人们对离别的思念和伤感之情。
词的开头就点明了咏柳的主题,宜春苑外四字指出了柳树所在的地方。接着用“最长条”三字简洁地勾勒出了柳枝的形状。柳树一直以来都以“垂柳”为美,冬去春来,柳树发芽抽枝,很快就长出了垂地的长条。因此,咏柳的作品总是强调柳条的柔长。词中温柔的词语描述了柳条的特点,将柳树与其他事物区分开来。而加上“最”字,更加突出了人们对柳树的观感。词人之所以只写柳树而不写其他花树,可能是因为柳树的“最长条”最能勾起人们的离情别绪。柳条随风摇摆,与人难舍又难分,好像还有许多惜别的话没有说出来,充满了激情。细细的柳丝就像人的情思。因此,描摹柳的“长条”已经暗示了人的伤怀,用物喻人。
接下来的句子“闲袅”与前句相呼应,描绘了柳枝柔细而俏美的样子。美人舞腰纤软,用来比喻柳树枝在春风中舞动的轻柔美妙景象,十分生动可爱。柳条与春风结伴舞,拟人化的手法更加浓重,使得描写更加生动。这自然地引起了下文中“玉人”的感怀。
接下来的两句借柳树来表达离情别绪。词中说“玉人”肠绝,表明她的悲伤。而用虚词“正是”与首句的“最”字相呼应,既有开合震荡的节奏感,更强化了这句与前两句之间的联系,即正是春风中摇动的柳条引起了“玉人”的离情别绪。至此,词的主题充分表达出来,使得物我之间没有了界限。接下来的一句“一渠春水赤栏桥”以景来结尾。这句表面上与首句的景色相呼应,宜春苑外的碧水红桥映衬着绿柳,为画面增添了春色。这个景象明丽可人。但是,联系上文中的“玉人肠绝”,就可以看出这个景象中蕴含着无限的情感。作者通过用“桥”来比喻送别,表达了人们在离别时的伤感,就像汉人送远行者至灞桥伤别一样。因此,“赤栏桥”一词一经采用,就显得光彩照人,使得后世也常常用它来描写离别的情境。而“一渠春水”的意象,既比喻愁如春水,也象征着别离的无奈和难以预料的变化,“恰似一江春水流”,只留下了无尽的思念。
整首词通过描绘柳树的形态和特点,以及与离别情感的联系,表达了人们对离别的思念和伤感之情。词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比喻,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柳树与人的情感的交融,以及离别带来的痛苦和无奈。这首词以柳树为主题,通过描绘柳树的形象和情感的表达,展现了词人对离别的深切感受,给人以深思和共鸣。
《杨柳枝·宜春苑外最长条》赏析详情»
温庭筠(约812—866)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词人。他的本名是岐,字飞卿,出生在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温庭筠天资聪颖,思维敏捷,每次参加考试都能押官韵,用八叉手成就八韵,因此也被称为“温八叉”。然而,他过于自负,喜欢讽刺权贵,经常触犯忌讳,引起时人的厌恶,所以多次参加进士考试都没有取得成功,一直被贬抑,终生未能实现自己的志向。他最后的官职是国子助教。他精通音律,擅长写诗,与李商隐齐名,被称为“温李”。他的诗歌辞藻华丽,细腻娴熟,内容多写闺情。他在词的艺术成就上超过了晚唐其他词人,是“花间派”词人中最重要的一位,对词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词史上,他与韦庄并称“温韦”。他的存世词作有七十余首。后人编辑了《温飞卿集》和《金奁集》来收录他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