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
这首诗是在顺治十四年(1657年)创作的,描写了北方三个月没有雨水的干旱情景。诗的前两联交代了背景,描绘了农村在“春欲晚”的时节的景色,通过杖藜老农的谈话引入了下层人民的生活。接下来的两联通过田家父老的口述,描述了农村干旱的严重情况,以及田家父老们的忧虑。接下来的四联描写了诗人内心的触动和深深的叹息。诗人感叹农民在贫瘠的土地上辛勤劳作的悲苦命运,同时愤懑于官府的剥削压榨,揭示了农民日益贫困的真正原因不仅仅是天灾,更在于封建统治者的残酷盘剥和不合理的制度。最后两联又回到了眼前的现状,描写了土地干旱无法耕种,人们只能靠野果野菜充饥,同时还要面对清兵从荆、益向云南发兵的战乱。这首诗对劳动人民的不幸命运和生活处境表达了深深的关切和同情,同时揭露了腐败统治阶级和不合理制度的问题,具有很强的战斗性和认识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