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亭石竹新作芽,游丝已罥(挂)樱桃花。
石竹: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对生似小竹,开红白或杂色小花,供观赏。游丝:春天在空中飘动的由蜘蛛等所吐的细丝。俗称“天丝。”罥:挂。
鸣鸠(雏燕)乳燕春欲晚,杖藜(拄着藜杖)时复话田家。
乳燕:雏燕。一说正在哺育雏燕的母燕。
田家父老向我说,“谷雨久过三月节。
春田龟坼(田地干裂)苗不滋,犹赖立春三日雪。”
龟坼:田地干裂。滋:长。
我闻此语重叹息,瘠土年年事耕织。
暮闻穷巷叱牛归,晓见公家催赋入。
穷巷:陋巷。
去年旸(日出,晴)雨幸无愆(差错),稍稍三农获晏食。
旸:日出,晴。愆:差错。三农:指平地、山地、泽地的农民。一说指春、夏、秋三个农时。晏食:安食。无旱无涝,故安。
春来谷赋复伤农,不见饥鸟啄余粒。
即今土亢(土地干燥坚硬)不可耕,布谷飞飞朝暮鸣。
土亢:土地干燥坚硬。
舂莩(用莩杆捣米)作饭藜作羹,吁嗟荆益方用兵。
莩:莩杆,用于捣米。
《春不雨》译文及注释详情»
石竹: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对生似小竹,开红白或杂色小花,供观赏。【注:石竹是一种常见的观赏植物,其叶子形状类似小竹,花朵颜色多样,可以是红色、白色或杂色。】
游丝:春天在空中飘动的由蜘蛛等所吐的细丝。俗称“天丝。”【注:游丝是春天蜘蛛等动物吐出的细丝,在空中飘动。人们俗称它为“天丝”。】
罥(juàn):挂。【注:罥的意思是挂。】
乳燕:雏燕。一说正在哺育雏燕的母燕。【注:乳燕指的是雏燕,也有一种说法是指正在哺育雏燕的母燕。】
“杖藜”句:时常拄着藜杖来农家闲话。【注:“杖藜”句是指经常拄着藜杖来农家闲话。藜杖是农民常用的一种工具,用来支撑身体或者敲打地面。】
龟坼:田地干裂。滋:长。【注:龟坼指田地因为干旱而出现裂缝。滋指植物生长。】
穷巷:陋巷。【注:穷巷指的是狭窄而贫穷的巷子。】
“去年”句:去年天气阴晴适宜,风调雨顺。旸(yáng):日出,晴。愆(qiān):差错。【注:“去年”句指的是去年的天气情况非常好,阴晴适宜,风调雨顺。旸指日出,晴天。愆指差错。】
三农:指平地、山地、泽地的农民。一说指春、夏、秋三个农时。晏食:安食。无旱无涝,故安。【注:三农指的是平地、山地、泽地的农民。也有一种说法是指春、夏、秋三个农时。晏食指的是安心吃饭。因为没有旱灾和涝灾,所以安心。】
土亢:土地干燥坚硬。【注:土亢指土地干燥而坚硬。】
莩(fú):麻的种子。《尔雅·释草》:“莩,麻母。”郭璞注:“苴麻盛子者。”《诗经·豳风·七月》:“九月叔苴。”藜:一种草,嫩叶可食。【注:莩指的是麻的种子。《尔雅·释草》中解释为“莩,麻的母株。”郭璞的注解是“苴麻盛子者。”《诗经·豳风·七月》中有“九月叔苴”的句子。藜是一种草,它的嫩叶可以食用。】
荆、益:荆州和益州。在今西湖、四川一带。方用兵:正在打仗。【注:荆州和益州是古代地名,分别位于今天的西湖和四川地区。方用兵指的是正在进行战争。】
《春不雨》注释详情»
这首诗是在顺治十四年(1657年)创作的,描写了北方三个月没有雨水的干旱情景。诗的前两联交代了背景,描绘了农村在“春欲晚”的时节的景色,通过杖藜老农的谈话引入了下层人民的生活。接下来的两联通过田家父老的口述,描述了农村干旱的严重情况,以及田家父老们的忧虑。接下来的四联描写了诗人内心的触动和深深的叹息。诗人感叹农民在贫瘠的土地上辛勤劳作的悲苦命运,同时愤懑于官府的剥削压榨,揭示了农民日益贫困的真正原因不仅仅是天灾,更在于封建统治者的残酷盘剥和不合理的制度。最后两联又回到了眼前的现状,描写了土地干旱无法耕种,人们只能靠野果野菜充饥,同时还要面对清兵从荆、益向云南发兵的战乱。这首诗对劳动人民的不幸命运和生活处境表达了深深的关切和同情,同时揭露了腐败统治阶级和不合理制度的问题,具有很强的战斗性和认识价值。 《春不雨》鉴赏详情»
王士祯(1634—1711),原名王士禛,字子真、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人称王渔洋,谥文简。他是清初杰出的诗人、学者、文学家,出生于新城(今山东桓台县),常自称济南人。
王士祯博学好古,擅长鉴别书、画、鼎彝等古物,精通金石篆刻。他的诗才被誉为一代宗匠,与朱彝尊并称。他的书法高秀,风格类似晋代的书法家。在康熙时期,他继承了钱谦益的地位,成为诗坛的主要人物。他提出了创神韵说,对诗歌的创作有着独特的见解。
王士祯的早年诗作清丽澄淡,中年以后转为苍劲有力。他擅长各种体裁,尤其擅长七绝。然而,他未能完全摆脱明代七子摹古的影响,因此被时人诮为“清秀李于麟”。尽管如此,仍有不少人传承了他的诗风。
除了诗歌创作,王士祯还喜欢写笔记。他有《池北偶谈》、《古夫于亭杂录》、《香祖笔记》等著作。然而,他的辨驳议论常常有错愕、失当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