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双荔枝》原文赏析

  • nán
    xiāng
    ·
    shuāng
    zhī
  • [
    sòng
    dài
    ]
    shì
  • tiān
    huà
    gōng
    zhī
    shàng
    zǒng
    shì
    feī
    meǐ
    xiàng
    huá
    táng
    shēn
    chù
    jiàn
    lián
    liǎng
    xīn
    cháng
    piàn
    ér
  • xiǎo
    biàn
    便
    xiāng
    suí
    yán
    zàn
    hèn
    rén
    rén
    fēn
    chaī
    dōng
    西
    zěn
    chéng
    shuāng
    jiù
    shí

原文: 天与化工知。赐得衣裳总是绯。每向华堂深处见,怜伊。两个心肠一片儿。
自小便相随。绮席歌筵不暂离。苦恨人人分拆破,东西。怎得成双似旧时。


相关标签:写物同情抒情南乡子

译文及注释

译文:根据天同造化说,他赐予荔枝的果皮都是深红色的。每次我朝华堂深处看去,都觉得你很可怜,虽然有两颗果核,但果肉却是连在一起的。

从小,我们俩就形影不离,在盛大而美丽的唱歌劝酒的宴席上,从未分开过。我非常痛恨将两个果核一个个地打成两半,怎么能恢复昔日苦恋时的双双对对的样子呢。

注释:
⑴南乡子:唐代教坊曲,后来成为词牌名。也叫《好离乡》、《蕉叶怨》。
⑵荔枝:一种水果树或果实。
⑶造化:大自然的创造力。贾谊在《鹏鸟赋》中说:“且夫天地为炉,造化为工。”
⑷衣裳:指荔枝的果皮。绯(fēi)指的是深红色。
⑸绮(qǐ)席:华丽的宴席。 《南乡子·双荔枝》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四月,这个时候,文学家苏东坡被贬到了惠州。在他写下《减字木兰花·荔枝》这首词之后,他又以荔枝为媒介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创作了这首词。

苏东坡被贬到惠州后,他的心情十分低落。他思念着远离的家乡和亲人,对于自己的命运感到无奈和悲伤。然而,他并没有沉溺于悲伤之中,而是以诗词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在这首词中,苏东坡以荔枝为象征,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命运的无奈。荔枝是一种美味的水果,它的外表光滑而红艳,内部则鲜美多汁。苏东坡通过描绘荔枝的形象,抒发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词中的“减字木兰花”是苏东坡另一首词的名字,他借用了这个名字来表达自己对于离别的痛苦和无奈。木兰花是一种美丽的花朵,它的花瓣纯洁而美丽。苏东坡将自己比作减字木兰花,意味着他在离别中失去了一部分的美丽和完整。

通过这首词,苏东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荔枝和木兰花的形象之中,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命运的无奈。这首词不仅展示了苏东坡的才华和情感,也反映了他在贬谪中的心境和对生活的态度。 《南乡子·双荔枝》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篇以荔枝为象征的赏析文章。文章通过描述荔枝的悲凉身世和双荔枝的稀有性,表达了对荔枝的同情和感叹。双荔枝被放置在华堂深处,成为上贡的果品,平民百姓望而止步,令人心酸。然而,双荔枝遭到厄运,两颗核仁要与肉分离,成为罪恶社会的殉葬品。下片通过回忆双荔枝的苦难经历,赞叹恋人生死不渝的坚贞品格。双荔枝命运多舛,被凶拆凶噬,成双的荔枝永远无法恢复旧时的美梦。文章最后再次感叹那对天然的少男少女的坚贞精神,她们爱往日风流,恨现实的残酷。留恋只是留恋,终归只是美愿而已。整篇文章通过荔枝的形象,揭示了封建社会中人们的命运和爱情的悲剧。 《南乡子·双荔枝》赏析详情»

宋代诗人苏轼的照片
苏轼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猜您喜欢

满宫花·花正芳

唐代 张泌

花正芳,楼似绮,寂寞上阳宫里。钿笼金锁睡鸳鸯,帘冷露华珠翠。
娇艳轻盈香雪腻,细雨黄莺双起。东风惆怅欲清明,公子桥边沉醉。

所闻

近现代 鲁迅

华灯照宴敞豪门,娇女严妆侍玉樽。
忽忆情亲焦土下,佯看罗袜掩啼痕。

淮民谣

宋代 尤袤

东府买舟船,西府买器械。
问侬欲何为,团结山水寨。
寨长过我庐,意气甚雄粗。
青衫两承局,暮夜连勾呼。
勾呼且未已,椎剥到鸡豕。
供应稍不如,向前受笞箠。
驱东复驱西,弃却锄与犁。
无钱买刀剑,典尽浑家衣。
去年江南荒,趁熟过江北。
江北不可往,江南归未得。
父母生我时,教我学耕桑。
不识官府严,安能事戎行。
执枪不解刺,执弓不能射。
团结我何为,徒劳定无益。
流离重流离,忍冻复忍饥。
谁谓天地宽,一身无所依。
淮南丧乱后,安集亦未久。
死者积如麻,生者能几口。
荒村日西斜,破屋两三家。
抚摩力不足,将奈此扰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