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根据天同造化说,他赐予荔枝的果皮都是深红色的。每次我朝华堂深处看去,都觉得你很可怜,虽然有两颗果核,但果肉却是连在一起的。
从小,我们俩就形影不离,在盛大而美丽的唱歌劝酒的宴席上,从未分开过。我非常痛恨将两个果核一个个地打成两半,怎么能恢复昔日苦恋时的双双对对的样子呢。
注释:
⑴南乡子:唐代教坊曲,后来成为词牌名。也叫《好离乡》、《蕉叶怨》。
⑵荔枝:一种水果树或果实。
⑶造化:大自然的创造力。贾谊在《鹏鸟赋》中说:“且夫天地为炉,造化为工。”
⑷衣裳:指荔枝的果皮。绯(fēi)指的是深红色。
⑸绮(qǐ)席:华丽的宴席。
《南乡子·双荔枝》译文及注释详情»
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四月,这个时候,文学家苏东坡被贬到了惠州。在他写下《减字木兰花·荔枝》这首词之后,他又以荔枝为媒介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创作了这首词。
苏东坡被贬到惠州后,他的心情十分低落。他思念着远离的家乡和亲人,对于自己的命运感到无奈和悲伤。然而,他并没有沉溺于悲伤之中,而是以诗词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在这首词中,苏东坡以荔枝为象征,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命运的无奈。荔枝是一种美味的水果,它的外表光滑而红艳,内部则鲜美多汁。苏东坡通过描绘荔枝的形象,抒发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词中的“减字木兰花”是苏东坡另一首词的名字,他借用了这个名字来表达自己对于离别的痛苦和无奈。木兰花是一种美丽的花朵,它的花瓣纯洁而美丽。苏东坡将自己比作减字木兰花,意味着他在离别中失去了一部分的美丽和完整。
通过这首词,苏东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荔枝和木兰花的形象之中,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命运的无奈。这首词不仅展示了苏东坡的才华和情感,也反映了他在贬谪中的心境和对生活的态度。
《南乡子·双荔枝》创作背景详情»
篇以荔枝为象征的赏析文章。文章通过描述荔枝的悲凉身世和双荔枝的稀有性,表达了对荔枝的同情和感叹。双荔枝被放置在华堂深处,成为上贡的果品,平民百姓望而止步,令人心酸。然而,双荔枝遭到厄运,两颗核仁要与肉分离,成为罪恶社会的殉葬品。下片通过回忆双荔枝的苦难经历,赞叹恋人生死不渝的坚贞品格。双荔枝命运多舛,被凶拆凶噬,成双的荔枝永远无法恢复旧时的美梦。文章最后再次感叹那对天然的少男少女的坚贞精神,她们爱往日风流,恨现实的残酷。留恋只是留恋,终归只是美愿而已。整篇文章通过荔枝的形象,揭示了封建社会中人们的命运和爱情的悲剧。 《南乡子·双荔枝》赏析详情»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