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在豪门权贵的深宅大院中,华灯照耀下,酒宴盛大开席;侍女们也只能穿着整齐,为富贵人们递菜传杯。
侍女想起焦土下的亲人,心如刀割,多少苦痛悲伤;低下头假装整理丝袜,匆忙擦拭去哭泣的泪痕。
注释:华灯:古代雕刻有文彩的灯。这里指华丽的灯饰。敞:敞开。豪门:富豪人家的大门,此处指富豪人家的宅邸。俗语中有“豪门大户”的说法。
侍女:这里指娇弱的少女。严妆:整齐的打扮。玉樽(zūn):玉制的杯子,指豪华的酒席。
情亲:指亲人。焦土:被战火焚烧过的土地。
佯(yáng):假装。这里指丝袜的意思。
《所闻》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鲁迅日记》1932年12月31日的记录中,鲁迅提到了他为知交写字的情况,其中包括为内山夫人写的一幅诗。同时,他也提到了“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更加疯狂地侵略中国的情况。蒋介石推行“不抵抗主义”,导致广大的农民和城市贫民陷入了求生不得的困境。妇女们被迫成为各种形式的奴隶。鲁迅对这一切感到深深的忧虑和愤怒,因此创作了这首诗。
在这个背景下,鲁迅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他对于当时社会现象的关切和愤怒。他用诗歌的形式,通过描绘华灯照亮宴会、豪门富贵的场景,暗示了当时社会上一些人的奢华和享乐,与此同时,他也提到了广大农民和城市贫民的困境,以及妇女们被迫成为奴隶的悲惨遭遇。
这首诗反映了鲁迅对于社会不公和压迫的强烈愤怒,他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于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呼吁。他希望能够唤起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同时也呼吁人们团结起来,共同抵抗侵略和压迫,为自己的权益和尊严而奋斗。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鲁迅对于当时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的结果,他通过诗歌的形式,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出来,希望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关注。这首诗也反映了鲁迅一贯的关注社会问题和呼吁人们团结起来的思想,体现了他对于人民利益的关心和支持。
《所闻》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一首诗进行解读和分析。这首诗通过描绘华灯照亮的豪门宴会和娇女侍奉玉樽的场景,展现了社会贫富悬殊和阶级压迫的现实。诗中的娇女在面对富豪们时,突然想起了在另一个世界的亲人,流下了眼泪,但又不敢让人看见。这表达了作者对这位孤苦无依少女的同情和痛苦。整首诗通过绘画般的描写,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压迫和人们的痛苦。作者采用了以小见大和以点代面的写法,将豪门盛宴作为背景,以娇女作为中心人物,突出了她的可亲可敬和值得同情的形象。整首诗的思想内涵广泛而深刻。 《所闻》赏析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