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要知道名士和美女一样,都是容易动情生愁。柯亭笛响已绝,精通音律之才已矣,文姬因战乱被虏往胡地。万里迢迢的他乡,她生不能生,死不得死,此身确实辛苦。她用卷叶吹奏出鸣鸣的笛音,将此生所有的愁怨,从头谱曲。
她本应成为汉家的贵妇,而今却做了胡人的妻室。塞北严寒,在凄厉的笳管声中,她思念的泪水如雨水般应声而落。重新展开《文姬图》细看,千载悠悠,她美好的容颜依旧,只是孑然一身。怪老天尽把人间的厚福,都给了那些庸庸碌碌之人。
注释:
文姬:汉蔡文姬,名蔡淡,字文姬,生卒年不详。陈留圉(今河南省祀县南)人。为汉大文学家蔡邕之女。博学能文,有才名,通音律。初嫁河东卫仲道,夫亡无子,归母家。汉献帝兴平(194—195)中,天下乱,为乱军所虏,流落南匈奴十二年,生二子。后曹操以金璧赎还,改嫁董祀。有《悲愤诗》二首传世。
倾城:代指美女。
柯亭:即柯亭笛。相传蔡邕(蔡文姬之父)用柯亭(古地名,在今浙江省绍兴市西南,此地盛产良竹)之竹制笛。
四弦:指蔡文姬所弹奏之琵琶。琵琶为四根弦,故云。
瑶台伴侣:谓蔡文姬本可以成为汉家的贵妇人,或是宫中的后妃。 瑶台,美玉砌筑之楼台,代指华丽之楼阁,或神仙所居之处,此处借指汉家天子。
觱篥:古代簧管乐器名。又称“茄管”、“管头”。出自西域龟兹,后传入内地。
尺幅重披:谓用图画重新描绘了文姬赴漠北的情景。尺幅,以小幅的绢或纸作画。 披,披露、陈述。
依然无主:蔡文姬《胡笳十八拍》:“天灾国乱兮人无主,唯我薄命兮没胡虏。”
騃:痴,愚。
《水龙吟·题文姬图》译文及注释详情»
《水龙吟·题文姬图》是纳兰性德在康熙十六年丁巳(1677年)创作的一首词。当时,纳兰性德年仅二十三岁。这首词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一幅名为《文姬图》的画作。
纳兰性德借助这幅画作,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创作了这首《水龙吟·题文姬图》。这首词以吴兆骞的故事为题材,通过描绘画作中的文姬形象,表达了纳兰性德对吴兆骞的思念之情。
吴兆骞是一个历史上的人物,他是明朝末年的一位文人。他与文姬相爱,但由于时代的变迁和战乱的影响,他们最终被迫分离。吴兆骞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离开了文姬,踏上了漂泊的旅程。而文姬则留在故乡,守望着吴兆骞的归来。
纳兰性德通过《水龙吟·题文姬图》这首词,将吴兆骞和文姬的故事融入其中。他以水龙吟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吴兆骞的思念之情。词中描绘了文姬的容貌和心情,以及她对吴兆骞的深深思念。纳兰性德通过这首词,将自己的情感与历史人物的故事相结合,展现了他对吴兆骞的敬仰和思念之情。
《水龙吟·题文姬图》是纳兰性德早期的作品之一,展现了他才华横溢的词人才能和对历史人物的深入理解。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和深情的情感,成为了纳兰性德创作生涯中的经典之作。
《水龙吟·题文姬图》创作背景详情»
南匈奴,两人之间如远隔重山。他们的爱情经历了坎坷和流离,就像文姬一样身不由己。容若通过简洁而精确的词句,将文姬一生的艰辛表达得淋漓尽致。整篇词中,文姬的遭遇和容若的感慨相互交融,情感丰富。首先是蔡邕之死,他被董卓笼络,升官加爵,但最终还是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蔡邕的死亡也象征着柯亭的竹声响绝,蔡邕已经离世。董卓死后,军阀混战,羌胡番兵掠夺中原,文姬和其他妇女被带到南匈奴,他们被恶风吹散,身处万里他乡,既非生也非死。容若也成为了文姬的知音,他们之间有着相似的遭遇和感受。整篇词中,容若巧妙地将文姬的故事与自己的情感结合,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和对爱情的思念。这首词既是对文姬生平的赞美,也是对自己感情的抒发,情感真挚,感慨深沉。 《水龙吟·题文姬图》赏析详情»
纳兰性德(1655-1685)是清代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清代最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词作“纳兰词”在清代乃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生活在满汉融合时期,他所属的贵族家庭的兴衰与王朝国事有着密切的关联。尽管他曾侍从帝王,但他向往平淡的生活经历。他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上他个人的超逸才华,使他的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纳兰性德的词作《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流传至今,其中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有意境,是他众多代表作之一。这首词表达了人生如初见般美好,为何秋风会悲伤画扇?人心本应不变,却常常易变。这些词句充满了深意,展现了纳兰性德独特的感慨和思考。
纳兰性德的生平中,他经历了家族的兴盛和衰落,也经历了个人的起伏和变迁。他的词作中常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事的感慨。他的词作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和心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纳兰性德的生命在1685年结束,他的早逝使他的词作更加珍贵。他的词作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和赏析。纳兰性德的词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