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此诗是杜甫对夔州妇女的生活境况和遭遇的赞美和同情。诗中通过描写夔州一带重男轻女的风俗,表达了作者对劳动妇女的深切关怀和同情,也反映了杜甫一贯的忧国忧民思想。
诗的开头四句并非着意写夔州的生活习俗,而是提出了一个重大的历史性的社会问题。当时的社会存在着内积怨女,外有旷夫的问题。女子一旦到了适婚年龄,就会被嫁出去,而夔州女已经年过中年,仍然是找不到丈夫的老处女。这是因为夔州遭受了丧乱,男丁减员,导致女子嫁不出去。夔州处女因为安史之乱而失去了青春年华,所以抱恨终生,令人叹息。
诗的第二个层次着重写男尊女卑、男逸女劳的当地风俗。夔州女子不仅要承担女人的义务,还要承担男人的责任,同时承受着心理和体力的双重折磨,却处在男人的附属地位上。
接下来的八句是对夔州妇女日常生活的具体描写。她们大部分时间都在砍柴、卖柴,用来养家糊口。她们不仅要维持家计,还要应付官府的摊派,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老处女的肩上。她们的服饰虽然已经不再年轻,但仍然爱美,头发上插着银钗和野花山叶等饰物。这些描写只是为了突出夔州处女的操劳之苦。
最后两句写她们背着柴草爬高到市集上出卖,贩卖私盐只能赚取微薄的利润。这句话表达了她们艰辛的劳动和微薄的收入。
整首诗通过对夔州妇女的描写,展现了她们的勤劳和困苦,表达了诗人对她们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诗中的结句答问,正是深意所在。这首诗不仅是对夔州妇女的赞美,也是对整个社会风俗的批判,体现了杜甫对社会不公和人民苦难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