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夔州的处女头发都已经斑白了,四五十岁了还没有丈夫。遭遇了丧乱更嫁不出去,一辈子只能留着遗憾而悲叹。当地的风俗是男的坐享其成而女的立地侍候,男的在屋里当家,女的出入操劳。女子背着柴火回来是极为常见的,卖出去的钱要供给一家生活和缴纳税务。到老了仍然是双鬟垂到颈部的处女打扮,野花同银钗一起戴在头上。竭尽全力上山砍柴和去市场卖柴,为了谋取小利不顾生死,还要去盐井运盐。她们终年劳累,面带泪痕,衣单体寒,困居在偏僻的山脚下。如果说巫山一带的女子天生粗丑,那么这里为什么会有昭君村?
注释:半华:斑白,见得是老处女。
四十五十:是说有的四十岁,有的五十岁。
嫁不售:即嫁不出去。
土风:当地风俗习惯。重男轻女,故男坐女立。此以下四句是统说一般妇女们,不专指未嫁的老处女。
“应”:一作“男”,“应当门户”:一作“应门当户”。下即写妇女出入操劳的事情。
十犹八九:即十有八九,见得极普遍。
应供给:供给一家生活及缴纳苛捐杂税。
此以下四句:复承前处女而言,因未嫁,故犹结双鬟(这是处女的标志);因穷,故野花山叶与银钗并插。
登危:是说登高山去打柴。
集市门:入市卖柴。
死生射利:不顾死生的去挣点钱。负薪之外,又负盐,所以说兼盐井。
石根:犹山根。
巫山:在长江边巫山县(今重庆巫山)境,属夔州。
昭君:王嫱字昭君,西汉元帝时宫女,后嫁匈奴。
《负薪行》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唐代诗人杜甫在大历元年(766年)暮春时节,游历云安(今重庆市云阳县)后前往夔州(治今重庆市奉节县)的情景。据推测,这首诗应该是杜甫到达夔州后不久所作。在夔州,杜甫目睹了下层劳动人民所面临的困苦生活以及当地的土风民俗,这让他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负薪行》这首诗。 《负薪行》创作背景详情»
此诗是杜甫对夔州妇女的生活境况和遭遇的赞美和同情。诗中通过描写夔州一带重男轻女的风俗,表达了作者对劳动妇女的深切关怀和同情,也反映了杜甫一贯的忧国忧民思想。
诗的开头四句并非着意写夔州的生活习俗,而是提出了一个重大的历史性的社会问题。当时的社会存在着内积怨女,外有旷夫的问题。女子一旦到了适婚年龄,就会被嫁出去,而夔州女已经年过中年,仍然是找不到丈夫的老处女。这是因为夔州遭受了丧乱,男丁减员,导致女子嫁不出去。夔州处女因为安史之乱而失去了青春年华,所以抱恨终生,令人叹息。
诗的第二个层次着重写男尊女卑、男逸女劳的当地风俗。夔州女子不仅要承担女人的义务,还要承担男人的责任,同时承受着心理和体力的双重折磨,却处在男人的附属地位上。
接下来的八句是对夔州妇女日常生活的具体描写。她们大部分时间都在砍柴、卖柴,用来养家糊口。她们不仅要维持家计,还要应付官府的摊派,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老处女的肩上。她们的服饰虽然已经不再年轻,但仍然爱美,头发上插着银钗和野花山叶等饰物。这些描写只是为了突出夔州处女的操劳之苦。
最后两句写她们背着柴草爬高到市集上出卖,贩卖私盐只能赚取微薄的利润。这句话表达了她们艰辛的劳动和微薄的收入。
整首诗通过对夔州妇女的描写,展现了她们的勤劳和困苦,表达了诗人对她们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诗中的结句答问,正是深意所在。这首诗不仅是对夔州妇女的赞美,也是对整个社会风俗的批判,体现了杜甫对社会不公和人民苦难的关注。
《负薪行》赏析详情»
杜甫(712-770)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他的字是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他出生在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是汉族。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的诗歌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展现了他高尚的人格。他的诗被称为“诗史”,约有1400余首被保留了下来。他的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杜甫曾居住在成都。后世为了纪念他,在成都建立了杜甫草堂。杜甫的诗歌以其真实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而闻名,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他的诗歌主题广泛,包括政治、社会、自然和人生等方面。他的作品中也包含了对自己个人经历和情感的表达。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他的诗歌不仅在中国广为传诵,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他的作品至今仍然被人们广泛阅读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