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偶为共命鸟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蒋士铨是一位学者,他在1745年二月与张氏结婚。然而,自从结婚以来,他一直在外求学和游历,与妻子相聚的时间非常有限。他们的第一个孩子知廉在1752年出生,但蒋士铨直到旅途中才得知这个消息。

1754年十月,蒋士铨正在南归的途中,他思念妻子和孩子,心情十分沉重。长期的分离和孤独使他感到孤立和无助。他渴望与妻子团聚,与孩子共度时光,但他的学术事业和旅行计划使他无法实现这个愿望。

在这种情况下,蒋士铨写下了这首词。他借助诗歌表达了他对家庭的思念和渴望。他描述了自己的旅途,以及在旅途中得知儿子出生的消息的情景。这首词充满了对家庭的眷恋和对团聚的渴望,同时也流露出他对自己长期分离的痛苦和无奈之情。

这首词反映了蒋士铨作为一位学者和旅行者的生活困境。他不得不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为了追求知识和学术成就而奔波。然而,他也意识到这种分离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遗憾。这首词既是对家庭的思念,也是对自己生活选择的反思。它展示了蒋士铨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家庭的深深的爱和牵挂。


诗文: 偶为共命鸟,都是可怜虫。泪与秋河相似,点点注天东。十载楼中新妇,九载天涯夫婿,首已似飞蓬。年光愁病里,心绪别离中。
咏春蚕,疑夏雁,泣秋蛩。几见珠围翠绕,含笑坐东风。闻道十分消瘦,为我两番磨折,辛苦念梁鸿。谁知千里夜,各对一灯红。


相关标签:离情惆怅水调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