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我们有幸结为夫妻,但长时间的分离使我们难以相聚。伤心的泪水足以汇成那隔离牛郎织女的银河。十年九次的别离,妻子长期独居,闺房就像牢房一样。时光流逝,她的青春也被迅速无情地消磨,而这正是因为我自己外出奔波。
蚕丝绵绵不断,雁行比翼并肩,蟋蟀的鸣叫缠绵哀怨。本应让她过上无忧无虑、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我未能做到。妻子已为我生了两个孩子,平时我们相敬如宾,但她的身体已经十分消瘦。谁又能知道,今夜我们身在千里之外,各自面对着孤灯。
注释:共命鸟:佛经中所记载的雪山神鸟的名字,也被译作命命鸟、生生鸟。
梁鸿:东汉时期扶风平陵(今陕西省兴平市)人。他娶了同县的孟光为妻,他们的夫妻关系非常和谐,每次进餐时,孟光都会“举案齐眉”。后来,他们成为夫妻关系和谐的典范。
秋蛩(qióng):指蟋蟀。
《水调歌头·偶为共命鸟》译文及注释详情»
蒋士铨是一位学者,他在1745年二月与张氏结婚。然而,自从结婚以来,他一直在外求学和游历,与妻子相聚的时间非常有限。他们的第一个孩子知廉在1752年出生,但蒋士铨直到旅途中才得知这个消息。
1754年十月,蒋士铨正在南归的途中,他思念妻子和孩子,心情十分沉重。长期的分离和孤独使他感到孤立和无助。他渴望与妻子团聚,与孩子共度时光,但他的学术事业和旅行计划使他无法实现这个愿望。
在这种情况下,蒋士铨写下了这首词。他借助诗歌表达了他对家庭的思念和渴望。他描述了自己的旅途,以及在旅途中得知儿子出生的消息的情景。这首词充满了对家庭的眷恋和对团聚的渴望,同时也流露出他对自己长期分离的痛苦和无奈之情。
这首词反映了蒋士铨作为一位学者和旅行者的生活困境。他不得不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为了追求知识和学术成就而奔波。然而,他也意识到这种分离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遗憾。这首词既是对家庭的思念,也是对自己生活选择的反思。它展示了蒋士铨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家庭的深深的爱和牵挂。
《水调歌头·偶为共命鸟》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一首词《别离》进行解读。文章首先提到了中国古代婚姻中的不幸,既有客观因素造成的不幸,也有主观因素造成的不幸。接着,文章分析了词中的上下两片段。
上片以“偶为共命鸟,都是可怜虫”开篇,表达了合法有情却难以相聚的悲剧性。接着,通过“十载”、“九载”等句子,描绘了妻子长期独守闺房的憔悴和愁病,指出这一切都是因为丈夫长期外出奔波。作者在这里表达了内疚和反思,认为自己的外出导致了妻子的孤独和青春的流逝。
下片则是对内疚的继续与发展。通过“几见”一语,强调了丈夫未能尽到应有的职责,妻子长期的委屈和苦楚也得到了凸显。蚕丝绵绵不断、雁行比翼并肩、蛩鸣缠绵哀怨等描写,虽然与夫妻双方有关,但更侧重于女方,因为男子还有事业的追求,而女子只能以思念填补空虚,最终陷入愁病之中。作者对妻子的“消瘦”只能“问道”,念及梁鸿,更加内疚不已。最后,通过“谁知千里夜,各对一灯红”的别离思念愁苦画面,再次强调了“共命”、“可怜”的真实写照。
整篇赏析通过对词中的描写和表达进行分析,展现了作者对妻子长期孤独和自己的内疚与反思。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婚姻中的不幸和女性的无奈。
《水调歌头·偶为共命鸟》赏析详情»
蒋士铨(1725—1784)是清代戏曲家和文学家。他的字是心馀、苕生,号称藏园,又被称为清容居士和定甫。他出生在铅山(今属江西)。
蒋士铨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中进士,后来担任翰林院编修的官职。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辞去官职后,他主持了蕺山、崇文和安定三个书院的讲席。
蒋士铨精通戏曲,擅长诗词和古文。他与袁枚、赵翼一起被誉为江右三大家。他著有《忠雅堂诗集》,其中收录了2569首诗歌。此外,还有数千首未刊诗歌保存在手稿中。他的戏曲创作包括《红雪楼九种曲》等四十九种作品。
关于蒋士铨的生平和创作,还需要进一步的补充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