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怨二首·其二》原文赏析

  • guī
    yuàn
    èr
    shǒu
    ·
    èr
  • [
    táng
    dài
    ]
    shěn
    yún
  • lǒng
    juē
    cháng
    bié
    liú
    jīn
    dòng
    jūn
  • yán
    yōu
    suǒ
    gēng
    zuò
    shēng
    fēn

原文: 陇底嗟长别,流襟一动君。
何言幽咽所,更作死生分。


相关标签:分别离情

译文及注释

译文:在陇山底,我们悲伤地相互告别,伤心地流泪竟然沾湿了衣襟。在分别的地方,我们已经无法说出任何话语,这就像是一场生离死别啊!

注释:流襟指泪水流淌沾湿衣襟,形容极度悲哀。幽咽指声音低沉、轻微,此处形容哭泣声。 《闺怨二首·其二》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应该是在唐玄宗年间的天宝年间(742-756年)创作的。根据明末清初学者唐汝询的考证,这首诗是为了征服南诏而创作的。南诏是唐朝时期的一个独立国家,位于现在的云南地区。唐玄宗为了统一国家,征服南诏成为了他的重要目标之一。这首诗可能是在征战南诏的过程中,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思考和感慨。通过诗歌的形式,诗人可能表达了对征战的期望和对胜利的渴望,同时也可能表达了对战争带来的破坏和伤害的忧虑。这首诗可能是在战争的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当时社会和政治的动荡局势。 《闺怨二首·其二》创作背景详情»

唐代诗人沈如筠的照片
沈如筠

沈如筠是一位唐代诗人,出生在润州句容。他的生活大约在武后至玄宗开元时期。沈如筠擅长写诗,文笔优美,同时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著有一些志怪小说。

在职业方面,沈如筠曾担任横阳主簿的职务。他与著名道士司马承祯关系友善,两人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沈如筠还为司马承祯写了一首名为《寄天台司马道士》的诗。

关于沈如筠的出生和死亡的具体时间,目前的资料并没有提供明确的信息。

猜您喜欢

菩萨蛮·江城烽火连三月

宋代 李弥逊

江城烽火连三月。不堪对酒长亭别。休作断肠声。老来无泪倾。
风高帆影疾。目送舟痕碧。锦字几时来。薰风无雁回。

安公子·弱柳丝千缕

宋代 袁去华

弱柳丝千缕。嫩黄匀遍鸦啼处。寒入罗衣春尚浅,过一番风雨。问燕子来时,绿水桥边路。曾画楼、见个人人否。料静掩云窗,尘满哀弦危柱。
庾信愁如许。为谁都著眉端聚。独立东风弹泪眼,寄烟波东去。念永昼春闲,人倦如何度。闲傍枕、百啭黄鹂语。唤觉来厌厌,残照依然花坞。

猛虎行

魏晋 陆机

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
恶木岂无枝?志士多苦心。
整驾肃时命,杖策将远寻。
饥食猛虎窟,寒栖野雀林。
日归功未建,时往岁载阴。
崇云临岸骇,鸣条随风吟。
静言幽谷底,长啸高山岑。
急弦无懦响,亮节难为音。
人生诚未易,曷云开此衿?
眷我耿介怀,俯仰愧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