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暮到家 / 岁末到家》原文赏析

  • suì
    dào
    jiā
    /
    suì
    dào
    jiā
  • [
    qīng
    dài
    ]
    jiǎng
    shì
    quán
  • xīn
    jìn
    guī
    jiā
    chén
  • hán
    zhēn
    xiàn
    线
    jiā
    xìn
    hén
    xīn
  • jiàn
    miàn
    lián
    qīng
    shòu
    ér
    wèn
    xīn
  • huái
    kuì
    rén
    gǎn
    tàn
    fēng
    chén

原文: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相关标签:古诗三百首游子抒情母亲

译文及注释

译文:母亲的爱子之心是无穷无尽的,最高兴的事莫过于游子过年之前能够返家。她为我缝制棉衣的针脚密密麻麻地,家书里的字迹墨痕犹如新的一样。一见面母亲便怜爱地说我瘦了,呼叫着我细问旅途的艰难。母亲啊,儿子已经愧对您了,不忍诉说漂泊在外的劳累辛苦。

注释:及辰:及时,正赶上时候。这里指过年之前能够返家。
寒衣针线密:唐诗人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低徊:迟疑徘徊,扪心自问。愧人子:有愧于自己作儿子的未能尽到孝养父母的责任,反而惹得父母为自己操心。
风尘:这里指的是旅途的劳累苦辛。 《岁暮到家 / 岁末到家》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蒋士铨是清代乾隆年间的一位文人,他在公元1746年的年末回到家中,感受到了母亲对自己的深深关怀。这种母爱的温暖和深情让他感动不已,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表达了他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他对家庭和亲情的珍视。蒋士铨的诗作情真意切,语言简练却充满了浓浓的情感。这首诗不仅是对母爱的赞美,也是对家庭和亲情的歌颂,让人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力量。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蒋士铨在年末回家时,深深感受到母亲对自己的关怀和爱护,他用诗歌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并将这份深情浓厚的诗作传达给了读者。 《岁暮到家 / 岁末到家》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愧疚和不敢面对母亲的心情。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展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无尽爱心和关怀。诗人通过描写母亲缝制冬衣、写家信、关心儿子的身体状况等细节,将母爱具体化、形象化,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母亲的深情厚意。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感激和内疚,使整首诗更加真实动人。



《岁暮到家》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细腻描绘了母亲的爱心,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无私。这首诗通过具体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使人们更加珍惜和感恩自己的母亲,也让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母爱的伟大意义。

《岁暮到家 / 岁末到家》赏析详情»

介绍

蒋士铨是性灵派诗人代表人物之一,与袁枚、赵翼齐名。他的一首诗描写了他久别回家后见到母亲时母亲的欣喜之状和无微不至的关怀。这首诗的前六句刻画了慈母的形象,展现了她对儿子的喜悦和无尽的关爱。而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蒋士铨长年在外不能侍奉母亲,反而让她牵挂的愧怍之情。其中,“愧”一词指的是他对这种情况感到惭愧和愧怍。虽然蒋士铨长年在外奔波是无奈之举,而且他也可以向母亲倾诉自己在外的辛苦,但是当他看到母亲刚才见到他回来时的高兴劲,尤其是看到母亲因为他在外劳累而变得“清瘦”了不少时,他又如何忍心告诉母亲自己在外的辛苦,进一步增加她的担忧呢?因此,最后一句“不敢叹风尘”表达了他复杂的感情。这首诗通过描绘慈母形象,展示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同时也表达了儿子对母亲的感激和愧疚之情。 《岁暮到家 / 岁末到家》介绍详情»

清代诗人蒋士铨的照片
蒋士铨

蒋士铨(1725—1784)是清代戏曲家和文学家。他的字是心馀、苕生,号称藏园,又被称为清容居士和定甫。他出生在铅山(今属江西)。

蒋士铨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中进士,后来担任翰林院编修的官职。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辞去官职后,他主持了蕺山、崇文和安定三个书院的讲席。

蒋士铨精通戏曲,擅长诗词和古文。他与袁枚、赵翼一起被誉为江右三大家。他著有《忠雅堂诗集》,其中收录了2569首诗歌。此外,还有数千首未刊诗歌保存在手稿中。他的戏曲创作包括《红雪楼九种曲》等四十九种作品。

关于蒋士铨的生平和创作,还需要进一步的补充信息。

猜您喜欢

所见

清代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临江仙·寒柳

清代 纳兰性德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湔裙梦断续应难。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口技

清代 林嗣环

京中有善口技者。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