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于是马上停止唱歌,静悄悄地站立在树旁。
注释: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林樾(yuè):指道旁成荫的树。
欲:想要。
捕:捉。
鸣:叫。
立:站立。
《所见》译文及注释详情»
袁枚是清代文学家,他热爱生活,辞去官职后选择了侨居江宁。他的创作主张是抒写自己的性情,他所写的作品多以士大夫的闲情逸致为题材。在一次旅途中,袁枚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突然,他听到了蝉的叫声,于是他停下了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幕激发了袁枚的诗兴,他写下了这首《所见》。这首诗通过描写牧童的情景和蝉的叫声,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袁枚通过这首诗展示了他对生活的热情和对自然的敏感,同时也表达了他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由的追求。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平凡而美好的场景,展示了袁枚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所见》创作背景详情»
泼自由,语言质朴无华,给人一种亲切自然的感觉。诗中通过对小牧童的描写,展现了他天真活泼、快乐无忧的心态,以及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专注。诗人通过运用动词和形容词,生动地描绘了小牧童的姿态和神情,使读者能够真切感受到他的纯真可爱。
诗中的转折点出现在第三句,小牧童闭口立的原因引起了读者的好奇。接着,诗人以“忽然”一词,将小牧童发现鸣蝉的瞬间描写得十分生动。通过动词“闭”和“立”,诗人刻画出小牧童天真的神态和机智的特点,使人对小牧童产生了深深的喜爱之情。
整首诗以白描手法为主,通过对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进行描写,使诗中的情景更加真实。诗人通过对小牧童的生活画面的赞美,表达了对儿童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之情。诗中的语言明朗简洁,质朴无华,给人一种亲切自然的感觉。诗人没有详细描写小牧童捕蝉的过程,而是留给读者去思考和想象,增加了诗的韵味和艺术效果。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小牧童的描写,展现了他天真活泼、快乐无忧的心态,以及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专注。诗人运用动词和形容词,生动地描绘了小牧童的姿态和神情,使读者能够真切感受到他的纯真可爱。诗中的转折点和留白的处理,增加了诗的艺术效果,使读者对小牧童的形象产生了深深的喜爱之情。整首诗语言质朴无华,给人一种亲切自然的感觉,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了生活的感受,展现了诗人对儿童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之情。
《所见》赏析详情»
袁枚(1716-1797)是清代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他的字是子才,号称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他是汉族,出生在钱塘(今浙江杭州)。
袁枚于乾隆四年(1739年)中进士,后来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展现出了出色的政绩。然而,他在四十岁的时候就选择了告别官场,回到了江宁小仓山下筑筑的随园,专心从事诗歌创作。他在随园中吟咏诗歌,广收诗弟子,尤其是女弟子众多。
袁枚被誉为乾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一起被称为“乾隆三大家”。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婉约细腻为特点,常常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情感。他的散文作品也同样优秀,以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而闻名。
袁枚的一生充满了艺术的追求和创作的热情。他的诗歌和散文作品流传至今,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于1797年去世,享年82岁。
京中有善口技者。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