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余年来观瀑屡矣,至峡江寺而意难决舍,则飞泉一亭为之也。
凡人之情,其目悦,其体不适,势不能久留。
天台之瀑,离寺百步,雁宕瀑旁无寺。
他若匡庐,若罗浮,若青田之石门,瀑未尝不奇,而游者皆暴日中,踞危崖,不得从容以观,如倾盖交,虽欢易别。
惟粤东峡山,高不过里许,而磴级纡曲,古松张覆,骄阳不炙。
过石桥,有三奇树鼎足立,忽至半空,凝结为一。
凡树皆根合而枝分,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
登山大半,飞瀑雷震,从空而下。
瀑旁有室,即飞泉亭也。
纵横丈馀,八窗明净,闭窗瀑闻,开窗瀑至。
人可坐可卧,可箕踞,可偃仰,可放笔研,可瀹茗置饮,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取九天银河,置几席间作玩。
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僧澄波善弈,余命霞裳与之对枰。
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
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
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
天籁人籁,合同而化。
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坐久,日落,不得已下山,宿带玉堂。
正对南山,云树蓊郁,中隔长江,风帆往来,妙无一人肯泊岸来此寺者。
僧告余曰:“峡江寺俗名飞来寺。
”余笑曰:“寺何能飞?惟他日余之魂梦或飞来耳!”僧曰:“无征不信。
公爱之,何不记之!”余曰:“诺。
”已遂述数行,一以自存,一以与僧。
山了。回到寺庙,心里还是舍不得离开飞泉亭。这次观赏瀑布的乐趣,真是难以忘怀啊!
这篇文章是袁枚在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往广东肇庆探望弟弟袁树途中经过峡江寺时所写的。峡江寺位于广东清远县城北中宿峡后峡山上,建于南朝梁武帝时期,最初名为正德寺。据传轩辕黄帝的两个儿子太禺和仲阳化为神人,将安徽舒城上元延祚寺在一个风雨之夜飞到了这里,因此又被称为飞来寺。寺后有飞泉亭,亭临水崖,疏槛面江,周围树木葱郁,游客很少。
这篇文章指出,游记最忌平均用笔,应该避免拉杂而书写,而应该像好的游记一样善于发掘景色的独特之处,从主观上去认识和适应客观世界,使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峡山飞泉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难以与天台、雁荡瀑布相媲美。然而,袁枚通过自己的感受,从“游趣”出发,挖掘平淡中的奇异之处,舍弃瀑布而专注于亭子,逐一展示亭子的好处:首先写亭子能够遮阴,从客观上来看瀑布;接着写亭子的环境,通过景物来衬托亭子的幽雅;然后写亭子本身,“闭窗瀑闻,开窗瀑至”,在亭子内可以自由自在地休憩和欣赏,从而引出在亭子内下棋、吟诗等悠闲的容与。这样,全文灵活透彻,完美地将风景的秀丽与游人的心理结合在一起。文章宣扬了以逸待劳,以旁观的态度欣赏风云变幻,同时又愿意将自己与天地融为一体的思想,具有丰富的哲理。
《峡江寺飞泉亭记》简析详情»
袁枚(1716-1797)是清代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他的字是子才,号称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他是汉族,出生在钱塘(今浙江杭州)。
袁枚于乾隆四年(1739年)中进士,后来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展现出了出色的政绩。然而,他在四十岁的时候就选择了告别官场,回到了江宁小仓山下筑筑的随园,专心从事诗歌创作。他在随园中吟咏诗歌,广收诗弟子,尤其是女弟子众多。
袁枚被誉为乾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一起被称为“乾隆三大家”。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婉约细腻为特点,常常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情感。他的散文作品也同样优秀,以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而闻名。
袁枚的一生充满了艺术的追求和创作的热情。他的诗歌和散文作品流传至今,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于1797年去世,享年8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