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原文赏析

  • weí
  • [
    qīng
    dài
    ]
    yuán
    meí
  • chàng
    dāng
    nián
    cháng
    hèn
    rén
    jiān
    yǒu
    yín
  • shí
    háo
    cūn
    bié
    leì
    cháng
    shēng
    diàn
    殿
    shàng
    duō

原文: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相关标签:古诗三百首咏史怀古抒情议论

译文及注释

译文:不用去歌唱当年皇帝妃子的悲欢离合;在人间也有天河,使得千千万万夫妻分离。就像石壕村那样的夫妻分别数也数不清,老百姓的泪水比长生殿上洒的那点泪水多得多了。

注释:马嵬:即马嵬坡,在陕西省兴平县西。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到这里,在随军将士的胁迫下,勒死杨贵妃。
长恨歌: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之诗,写的是唐玄宗宠幸杨贵妃而造成的政治悲剧与爱情悲剧。
银河:天河。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隔开,不得聚会。
石壕村:“石壕村”二句:唐代诗人杜甫《石壕吏》诗,写在安史之乱中,官吏征兵征役,造成石壕村中一对老年夫妻惨别的情形。
长生殿:长生殿:旧址在陕西骊山华清宫内。 《马嵬》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作者在前往陕西任职的途中创作了这首诗。背景可以追溯到唐代天宝十四载(756年)的安史之乱。当时,唐玄宗在逃离京都长安前往四川的途中,经过了马嵬坡。然而,在马嵬坡,禁军发生了哗变,迫使唐玄宗下令杨贵妃自缢。这一历史事件引起了历代诗人的广泛关注和创作。其中,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最为著名。在这个背景下,诗人回忆起历史,自然会想到《长恨歌》,并创作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感慨。 《马嵬》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泪,就是因为人民群众的苦难远远超过了帝妃的悲伤。



袁枚在《石壕吏》中通过描写石壕村的一对老夫妻的离别,展现了普通百姓在战乱中的悲惨遭遇。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老翁逾墙走、老妇河阳役的情景,让读者感受到他们的痛苦和无奈。同时,他还通过其他作品如《新婚别》和《垂老别》等,展示了更多人民群众在战乱中的离别和苦难,使读者深刻体会到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伤害。



与此同时,袁枚通过对比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和人民群众的悲惨遭遇,强调了广大民众的苦难远非帝妃可比。他用“莫唱当年长恨歌”这句话,表达了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同情,但也暗示着人们不应只关注帝王的悲欢离合,而应更加关注人民群众的遭遇。他通过将银河这个民间传说引入现实生活,将人间的苦难与帝妃的悲剧相对照,让读者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苦难远远超过了帝妃的悲伤。



总的来说,袁枚的《石壕吏》通过描写人民群众在战乱中的悲惨遭遇,强调了广大民众的苦难远非帝妃可比。他通过对比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和人民群众的悲惨遭遇,让读者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苦难远远超过了帝妃的悲伤。这种对比使得《石壕吏》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引发了人们对社会不公和人民苦难的思考和关注。 《马嵬》赏析详情»

清代诗人袁枚的照片
袁枚

袁枚(1716-1797)是清代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他的字是子才,号称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他是汉族,出生在钱塘(今浙江杭州)。

袁枚于乾隆四年(1739年)中进士,后来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展现出了出色的政绩。然而,他在四十岁的时候就选择了告别官场,回到了江宁小仓山下筑筑的随园,专心从事诗歌创作。他在随园中吟咏诗歌,广收诗弟子,尤其是女弟子众多。

袁枚被誉为乾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一起被称为“乾隆三大家”。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婉约细腻为特点,常常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情感。他的散文作品也同样优秀,以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而闻名。

袁枚的一生充满了艺术的追求和创作的热情。他的诗歌和散文作品流传至今,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于1797年去世,享年82岁。

猜您喜欢

南乡子·北固楼和辛词

清代 张夏

对面指扬州。
尽日无船风浪愁。
回首金陵天己暮,休休。
一片降幡出石头。
梗迹任沉浮。
不逐渔人下钓钩。
草泽英雄曾见否,孙刘。
槛外长江空自流。

清平乐·将愁不去

清代 纳兰性德

将愁不去,秋色行难住。六曲屏山深院宇。日日风风雨雨。
雨晴篱菊初香,人言此日重阳。回首凉云暮叶,黄昏无限思量。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清代 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