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奔书怀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南奔书怀》是一首被广泛认为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诗歌作品。根据学者的研究,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也有人认为是在天宝十四年(755年)冬季安禄山叛乱时创作的。郭沫若在他的《李白与杜甫》一书中提到,这首诗可能是李白在安禄山叛乱期间写的。而郁贤皓则认为这首诗描绘了李白携宗夫人逃离洛阳沦陷区,经过函谷关向西逃亡的经历。

这首诗以南奔为背景,表达了李白在动荡时期的心情和遭遇。南奔指的是李白逃离洛阳沦陷区向南逃亡的行为。在这首诗中,李白借用了南奔的景象来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思绪。他描述了途中的山川景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逆境的坚持。诗中还描绘了李白与宗夫人相伴逃亡的情景,展现了他们之间的深情厚意和相互扶持的精神。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唐代安禄山叛乱时期,这场叛乱给整个唐朝带来了巨大的动荡和破坏。李白作为一位文人,深受这场叛乱的影响,他亲身经历了战乱和逃亡的艰辛。《南奔书怀》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它不仅展现了李白的才华和情感,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动荡和人们的生活遭遇。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李白诗歌创作中的经典之作。它通过描绘逃亡的景象和表达内心的感受,展现了李白作为一位诗人的独特视角和情感世界。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总之,《南奔书怀》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唐代安禄山叛乱时期,它以南奔为背景,表达了李白在动荡时期的心情和遭遇。这首诗通过描绘逃亡的景象和表达内心的感受,展现了李白作为一位诗人的独特视角和情感世界,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诗文: 遥夜何漫漫,空歌白石烂。
宁戚未匡齐,陈平终佐汉。
欃枪扫河洛,直割鸿沟半。
历数方未迁,云雷屡多难。
天人秉旄钺,虎竹光藩翰。
侍笔黄金台,传觞青玉案。
不因秋风起,自有思归叹。
主将动谗疑,王师忽离叛。
自来白沙上,鼓噪丹阳岸。
宾御如浮云,从风各消散。
舟中指可掬,城上骸争爂。
草草出近关,行行昧前算。
南奔剧星火,北寇无涯畔。
顾乏七宝鞭,留连道傍玩。
太白夜食昴,长虹日中贯。
秦赵兴天兵,茫茫九州乱。
感遇明主恩,颇高祖逖言。
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
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


相关标签:抒怀志向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