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说(667年~730年)是唐代文学家、诗人和政治家。他的字是道济,又有一个字是说之。他原籍范阳(今河北涿县),但他的家族世居河东(今山西永济),后来迁居洛阳。
张说在文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的诗歌作品被誉为唐代诗歌的瑰宝之一。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充满了对自然景色和人生哲理的描绘和思考。他的诗作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除了文学方面的成就,张说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曾担任过唐玄宗朝的宰相,为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主张节俭治国,反对奢侈浪费,提倡勤政廉洁,力求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他的政绩被后人称赞为“张说之治”。
张说的一生经历了动荡的时期,他亲眼目睹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他在政治上积极参与,但也深感时局的艰难和政治的腐败。他对于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疾苦有着深刻的思考和关注。
张说于730年去世,享年63岁。他的去世给文学界和政治界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他的诗作和政治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称为“张说之学”。他的一生充满了辛勤努力和奉献精神,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标题:张说的忠诚与正直
文章内容:
在唐朝,武则天统治期间,张昌宗和张易之兄弟以其权势横行朝野,行为不法。然而,唯有宰相魏元忠敢于抵抗他们的淫威。张氏兄弟对魏元忠怀恨在心,他们诬告魏元忠背后议论太后老了,不如依靠太子。武则天听信了他们的诬告,将魏元忠投入牢狱,并准备亲自审讯他,同时要求张昌宗和张易之当面揭发。
张昌宗深知自己无法与魏元忠辩驳,于是偷偷找到魏元忠的部下张说,希望他作伪证,并承诺将来会提拔他。
第二天,武则天召集太子和宰相,让张昌宗和魏元忠当面对质。魏元忠坚决否认有此事。双方争论了很久,却没有结果。张昌宗说:“张说亲耳听到魏元忠说过这些话,可以找他来作证。”武则天立刻传令张说进宫,他进入朝堂。武则天问他:“你听到魏元忠诽谤朝廷的话了吗?”魏元忠一见张说进来,就高声叫道:“张说,你想跟张昌宗一起诬陷人吗?”张说回过头来哼了一声说:“魏公枉做宰相,竟说出这种不懂道理的话来。”张昌宗见张说的话不对头,就在旁边催促他,说:“你别去管他,快来作证。”张说向武则天说:“陛下请看,在陛下面前,他还这样胁迫我,可以想象他在宫外是怎样作威作福了。现在我不能不实说,我确实没听魏元忠说过反对陛下的话,只是张昌宗逼我做伪证罢了。”
武则天是个聪明的君主,听了张说的回答,明白魏元忠的清白,但她又不愿意让张昌宗他们下不了台阶,于是骂张说是反复无常的小人,并命令侍从抓住了他。随后,武则天派人审讯张说。张说坚持自己没有听到魏元忠谋反的话。因此,张说在朝廷大臣中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张说的忠诚和正直令人敬佩。他不畏权势,坚守原则,不为个人利益而背叛正义。他的行为展现了一个官员应有的品质,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在一个权谋纷争的时代,张说的坚守真理和正义的精神令人钦佩。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环境,我们都应该坚守自己的信念,勇敢地追求真理和正义。
张说故事:不做伪证详情»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然而在武则天末年之后,唐朝政局开始不稳定,频繁发生政变。睿宗李旦登基后,政变的阴影仍然笼罩着朝廷,太平公主党势力庞大,宰相七人中有五人出自太平公主党,文武大臣中也有大部分人附和太平公主党,这对太子李隆基的地位构成了严重威胁。
据传说,在睿宗景云年间的一天,皇帝早朝时向大臣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最近有术士预言五日之内有军队进攻皇宫,大家说怎么办?”大臣们听后都感到震惊,并纷纷要求皇帝调查此事,并加以警惕。然而,张说出班奏道:“臣以为这是一些人散布的谣言,他们主要是想诬陷太子。如果皇上让太子监国,处理朝政,并加强太子的实权地位,那么君臣之间的角色就会明确,有利于稳定人心和政局。那些阴谋的小人就没有胆量再搞破坏,这样流言蜚语就不会再有人传播了。”
张的建议得到了其他大臣的赞同,睿宗皇帝立即下诏,从即日起由太子李隆基监国执政。这一决定为太子李隆基地位的巩固奠定了基础。通过这一举措,皇帝向太子表明了对他的信任和支持,同时也向朝廷和民众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即太子将成为未来的统治者。
这一决策的背后,是睿智的皇帝和忠诚的大臣们对于政治局势的准确判断和果断的行动。他们意识到,太平公主党的势力对于朝廷的稳定和太子的地位构成了威胁,必须采取措施来加以应对。通过让太子监国执政,不仅可以巩固太子的地位,还可以削弱太平公主党的势力,从而稳定政局。
这一决策的成功实施,为唐朝政局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太子李隆基在监国执政的过程中展现出了出色的才能和领导力,为他未来的登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太平公主党的势力也逐渐被削弱,政局逐渐趋于稳定。
唐朝是一个辉煌的时代,但也面临着政变和内乱的威胁。通过睿智的决策和忠诚的大臣们的支持,唐朝成功地应对了政变危机,保持了政局的稳定。这一事件不仅展示了唐朝政府的智慧和决断力,也为后来的统治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唐朝的辉煌成就离不开这些智慧和勇气的付出,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张说故事:剖疑护太子详情»
姚崇与张说是唐玄宗时期的两位著名贤相,他们在朝中为相的时候,由于政见不合,导致两人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然而,在姚崇病危时,他却有一个非常巧妙的计划,希望能够借助张说的才华来完成自己的心愿。
姚崇对自己的几个儿子说:“虽然我与张说丞相的政见不合,但他的才华出众,文章妙绝天下。我希望在我死后,他能为我写一篇墓志。虽然我们的关系不好,但我知道张丞相喜欢炫耀,喜欢华美的服饰和珍贵的宝物。所以,当他前来吊唁的时候,你们将我的贵重物品放在床帐前,如果他注意到了,就将他喜欢的玩物送给他,并请他为我写篇墓志。一旦得到了文章,就将其镌刻在石碑上,并送给皇帝过目。我知道张丞相思考问题的速度比我慢,所以几天后他一定会反悔。如果他收回了碑文,就告诉他皇帝已经同意,并带他去看已经刻好的石碑。”
姚崇去世后,张说果然前来吊唁。他看到了姚家陈列的服饰和玩物,眼中闪过一丝欲望,看了三四遍。姚家人按照姚崇的吩咐行事,将喜欢的玩物送给了张说,并请他为姚崇写一篇祭文,详细叙述了姚崇的生平和政绩。张说本来就是当时有名的诗人,所以他的文章一经问世,就被大家称为杰作。姚家人立即将文章呈上皇帝过目,并将其刻在石碑上。
几天后,张说果然派人来索要稿本,表示希望对文章进行修改。姚崇的儿子们领着人来看已经刻好的石碑,并告知皇上已经过目并同意。仆人回去告诉张说,他非常懊悔地抚着胸口说:“死去的姚崇还能算计活着的张说,我今天才知道我的才能不如他的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姚崇虽然与张说有隔阂,但他善于利用对方的优点来实现自己的目标。他通过了解张说的喜好和个性,巧妙地引导他为自己写墓志。这不仅展示了姚崇的智慧和策略,也展示了他对张说的了解和尊重。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应该学会善于利用他人的优点,以达到更好的结果。
张说故事:姚崇算计张说详情»
张说是唐朝时期的一位官员,他虽然有才智,但脾气暴躁,容易受人贿赂。由于他对奏事不满意,经常会面折批评,甚至叱骂百官,因此与同僚的关系不太融洽。
在开元十四年(726年)二月,唐玄宗召回崔隐甫,准备任命他为要职官员。然而,张说认为崔隐甫不通文学,因此建议任命他为金吾大将军。与张说关系密切的崔月用则推荐他担任御史大夫。然而,玄宗拒绝了张说的建议,任命崔隐甫为御史大夫,这让崔隐甫对张说心生怨望。
御史中丞宇文融曾建议检查全国游民和非户籍人口占用土地的情况,并设立十道劝农事务,由各地官员负责检查。然而,张说担心这样做会扰民,多次阻止了这一计划。宇文融随后又请求吏部设立十铨,由苏颋等人负责选举,对于任何奏表,张说再次极力抑止,导致选举程序混乱。宇文融非常愤怒,于是与崔隐甫、李林甫一起弹劾张说,指责他招引术士王庆则祭祀解决问题,并让僧人道岸越权干涉政务。此外,他的亲信张观、范尧臣也被指控滥用权力,收受贿赂,并私自给予太原九姓羊钱千万。玄宗非常生气,下令由源乾曜、崔隐甫、韦抗等人对张说进行审讯。
源乾曜按照玄宗的命令审讯张说,发现他的罪行确凿无疑。玄宗派高力士去看望张说,发现他蓬头垢面,坐在草地上,使用的是瓦器,吃的是粗食,这是他自罚忧惧的表现。高力士将这一情况回报给玄宗,并表示张说曾为国家立下过功劳。玄宗听后对他表示怜悯,只罢免了他的中书令职务,命他专心修国史,只处决了王庆则等人,其他受牵连的人约有十余人。
开元十五年(727年)正月,崔隐甫和宇文融担心玄宗会再次重用张说,于是一再上书诋毁他。于是朝臣们纷纷结成朋党,相互攻讦。玄宗对朝臣们结党为奸感到厌恶,下令张说退休,免去崔隐甫的官职,将宇文融调任魏州刺史。
开元十六年(728年)二月,张说虽然退休,但仍兼任集贤殿学士。尽管他不再参与政务,但玄宗对他的宠遇依然不减,每当朝廷有大事时,玄宗常常派中使去咨询他的意见。
开元十七年(729年),张说再次被任命为尚书右丞相,同时继续担任集贤院学士。然而不久,他又代替源乾曜担任尚书左丞相的职务。
张说性格特点详情»
张说是唐朝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父亲官职低微,仅为洪洞县丞。然而,张说自小就展现出了卓越的文才和思维敏捷。在垂拱四年(688年),武则天亲自主持了一场选拔贤良方正的考试,张说应诏对策,被认为是天下第一。然而,由于当时没有甲科,他只能屈居乙等,被任命为太子校书,后来又升迁为左补阙。
在长安初年(701年),张说受命与徐坚等人共同修撰《三教珠英》。这项任务由麟台监张昌宗和成均祭酒李峤负责。然而,张昌宗并没有学问,只是广泛引用文词之士的观点,却无法动笔。只有张说和徐坚才能够构思并记录下来,以《文思博要》为基础,逐渐形成了条理清晰的著作。修书完成后,张说被任命为右史、内供奉,兼任考功贡举事务,后来又被提升为凤阁舍人。
然而,在长安三年(703年),女皇的男宠张昌宗陷害御史大夫魏元忠,并胁迫张说作证。张说在廷作证时,再次受到威胁,但他却坚决陈述事实,对女皇说:“陛下视之,在陛下前,犹逼臣如是,况在外乎!臣今对广朝,不敢不以实对。臣实不闻元忠有是言,但昌宗逼臣诬证之耳!”张昌宗的阴谋败露后,他又反诬张说与魏元忠谋反。张说据理反驳,并表示:“且臣岂不知今日附昌宗立取台衡,附元忠立致族灭!但臣畏元忠冤魂,不敢诬之耳。”张说的言辞正直,揭露了张昌宗的非法行为,保护了魏元忠,然而武则天却认为他是“反复小人”,再次审讯他,并最终无辜流放他到岭外。
唐中宗复位后,张说被任命为兵部员外郎,后来转任工部侍郎。在景龙年间(707年-709年),他因母亲去世而辞职,服丧期间,中宗欲起复授予他黄门侍郎的职位。当时,起复被视为一种荣耀,然而张说却推辞不受,受到了有识之士的赞赏。服丧期满后,他被再次任命为工部侍郎,不久后又改任兵部侍郎,并被授予弘文馆学士的职位。
景云元年(710年),唐睿宗即位,张说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兼任雍州长史。同年秋天,谯王李重福企图夺取皇位,但最终失败。东都留守捕获了他的党羽,张说也因此功绩受到了表彰。
张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在唐朝历经风波,始终保持着正直和坚定的立场。他的言辞严谨,揭露了不法之徒的阴谋,保护了无辜的大臣。他的才华和品德使他成为当时的重要人物,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张说生平详情»
张说的军事才能和忠诚为王室做出的贡献使他得到了苏颋的赏识和提拔。他先被贬为岳州刺史,然后被任命为荆州长史和右羽林将军,兼任幽州都督。幽州是与奚、契丹接壤的北方重镇,张说意识到边境的危险,上表请求加强战备,以防止边患。他还提出了屯田的建议,希望通过增加国库收入和减轻农民负担来改善国家经济状况。他认为屯田不仅可以增加粮食产量,还可以改善水利交通,是一项很有益的措施。
在张说担任并州大都督长史期间,他再次上表论奏边事,主张对周边少数民族实行安抚政策,用兵只是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采取的措施。他的主张得到了玄宗的支持,最终成功解决了唐与契丹的纠纷。此后,张说还处理了朔方地区突厥降户引发的冲突,他亲自率领二十骑兵前往各部落进行安抚,最终平息了事端。
张说的军事才能和善于处理边境事务使他在唐朝政府中得到了重用。他被任命为天兵军大使和修国史,并在政务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忠诚和才能为唐朝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贡献。张说的军事才能和忠诚为王室做出的贡献使他得到了苏颋的赏识和提拔。他先被贬为岳州刺史,然后被任命为荆州长史和右羽林将军,兼任幽州都督。幽州是与奚、契丹接壤的北方重镇,张说意识到边境的危险,上表请求加强战备,以防止边患。他还提出了屯田的建议,希望通过增加国库收入和减轻农民负担来改善国家经济状况。他认为屯田不仅可以增加粮食产量,还可以改善水利交通,是一项很有益的措施。
在张说担任并州大都督长史期间,他再次上表论奏边事,主张对周边少数民族实行安抚政策,用兵只是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采取的措施。他的主张得到了玄宗的支持,最终成功解决了唐与契丹的纠纷。此后,张说还处理了朔方地区突厥降户引发的冲突,他亲自率领二十骑兵前往各部落进行安抚,最终平息了事端。
张说的军事才能和善于处理边境事务使他在唐朝政府中得到了重用。他被任命为天兵军大使和修国史,并在政务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忠诚和才能为唐朝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贡献。
张说主要成就详情»
张说是当时唐朝能够将文治和武功两大优点汇聚于一身的代表人物。在文治方面,张说是少年天才,曾在武则天时期的制举考试中击败万名考生,成为状元。他的清辞丽句深受武则天的欣赏,还在“三教珠英”编辑部担任编辑。与苏颋并称“燕许大手笔”,如果让他推进文治,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
然而,张说并不仅仅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他在唐中宗一朝就担任兵部侍郎,离开朝廷后还担任过军职。经过几年的历练,他的武功也相当了得。一般的文人往往胆小怕事,但张说却胆子特别大。开元八年,他担任天兵军节度大使。天兵军常驻太原,紧挨着的朔方军驻扎在今天宁夏的灵武。这两支军队都驻扎在胡汉交界地区,因此该地区有很多投降的少数民族部落。某年秋天,朔方节度使怀疑自己辖区内已经投降的突厥部落谋反,于是将他们诱杀。这一事件让张说所管辖的其他部落也感到紧张。他们担心唐朝的计划是先杀突厥,再杀其他部落,因此人心惶惶。这些部落的骚动对唐朝的稳定非常不利。为了安抚他们,张说让副大使看家,自己带领20个骑兵直接前往这些部落。到达后,他住在首领的牙帐里,向他们讲解朝廷的政策,进行思想工作。
张说的才能和胆识使他成为唐朝在文治和武功方面下工夫的最佳人选。他的文治才能使他能够推动国家的治理,实现文治昌明的目标。同时,他的武功使他能够应对边境地区的动荡局势,保持国家的安全和稳定。唐玄宗对张说的选择表明了他对盛世的追求和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思考。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唐朝需要有能力的人才来引领国家走向更加繁荣昌盛的未来。
张说复出详情»
文章标题:张说与绀珠的传说
文章内容:
据传说,张说是一位勤奋好学、乐于助人的少年。有一次,他帮助了一位老者,作为感谢,老者赠送给他一颗颜色深青而泛红的绀珠。起初,张说并不接受这个礼物,但老人告诉他这颗绀珠的妙用后,他决定收下。
这颗绀珠被称为记事珠,据说只要将它握在手中,读书、写字、办事时就能记事不忘。此外,平时拿着这颗珠子把玩欣赏,还能使自己心神开悟,对任何事情都能一目了然,一无可忘。老人讲完后,他将绀珠塞入张说的手中,然后转身离去,消失得无影无踪。
张说认为这是上天赐予他的神佑,他决定将这颗绀珠秘藏于身,终身携带。随着时间的推移,张说在朝廷中崭露头角,成为一位出将入相的重要人物。他不仅在文学方面有着卓越的才华,还在军事上有着出色的表现。他能吟诗作赋,写出优美的文章,无论是文经还是武纬,他都能游刃有余。
人们纷纷传说,张说的成功与他身上携带的绀珠有着密切的关系。这颗绀珠似乎给予了他超凡的智慧和记忆力,使他能够轻松应对各种挑战。他的名声远播,成为当时朝廷中备受瞩目的人物。
然而,这个传说是否真实,我们无法确定。但无论如何,张说的故事仍然激励着人们,告诉我们勤奋好学、乐于助人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醒我们要珍惜每一个赠予我们的礼物,因为它们可能会成为我们成功的关键。无论是一颗绀珠,还是其他形式的帮助和支持,都可能改变我们的命运。
张说的传说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努力学习,乐于助人,并珍惜所拥有的一切,我们也有可能取得辉煌的成就。无论是在学业上还是事业上,我们都应该像张说一样,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并相信自己的能力。这样,我们也许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传奇故事。
张说故事:绀珠之助详情»
张说是唐代的一位文学家、诗人和政治家。他的字是道济,又有一个字叫说之。他原籍范阳,家族居住在河东,后来迁居洛阳。在武后时期,张说年轻时就展现出了才华,他的对策被评为第一,被任命为太子校书。他逐渐升迁至凤阁舍人的职位。但因为得罪了朝廷,被流放到钦州,直到中宗朝才被召回。在睿宗朝,他担任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职务。在玄宗开元初年,因为不支持太平公主,他被罢免了知政事的职位。但后来他又被任命为中书令,封为燕国公。他先后担任了相州、岳州等地的刺史,然后被召回担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之后又升任中书令,最终被任命为右丞相,再升任尚书左仆射。在与张嘉贞的权力斗争中,张说最终成功推翻了张嘉贞,成为了首席宰相。他去世后被追谥为文贞。他与苏颋(封许国公)齐名,都享有很高的文名,掌握着朝廷的制诰著作,被人们称为“燕许大手笔”。公元730年,他不幸病逝,享年63岁。 张说介绍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