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人况周颐的照片
况周颐

况周颐(1859~1926)是晚清时期的一位官员和词人。他原名周仪,后来改名为周颐,以避免与宣统帝溥仪的名字相同。他的字是夔笙,又有一字揆孙,别号玉梅词人、玉梅词隐,晚年号蕙风词隐,人们也称他为况古、况古人。他的室名有兰云梦楼、西庐等。

况周颐出生在广西临桂(今桂林),原籍湖南宝庆。他于光绪五年成为举人,曾在内阁中担任中书官,后来进入了张之洞和端方幕府任职。他一生都致力于词作,共计五十年,尤其擅长词论。他与王鹏运、朱孝臧、郑文焯一起被誉为“清末四大家”。

况周颐著有《蕙风词》和《蕙风词话》等作品。这些作品展示了他对词的独特见解和才华横溢的写作风格。他的词作被广泛传播,并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况周颐于1926年去世,他的一生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被后人视为晚清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生平

况周颐,是清朝末年的一位知名学者和文人。他出生于咸丰九年(1859年)九月初一日。从小就显示出卓越的才华,9岁时成为弟子员,11岁中秀才,18岁中拔贡。21岁时,他以优贡生的身份参加了光绪五年(1879年)的乡试,成功成为举人。随后,他按照惯例被授予内阁中书的职位,并担任会典馆绘图处协修和国史馆校对的工作。

在他在京师(北京)任职期间,他与同乡王鹏运建立了友谊,并一起创办了词社。他们每天都在一起学习和创作词,深入研究词学。因此,人们称他们为“王况”,并将他们的创作归为临桂词派。

1895年,况周颐进入了两江总督张之洞的府邸,担任江楚编译官书局总纂。然而,在戊戌变法后,他离开了京城,南下常州龙城书院担任教职,并在南京师范学堂讲学。他还受聘于端方幕中,负责治理金石文字。之后,他被任命为安徽宁国府盐厘督办。在此期间,他还曾在武进龙城书院和南京师范学堂任教。

民国时期,况周颐居住在上海,靠卖文为生。然而,他生活贫困,甚至连米都没有下锅。他曾经为刘承干的嘉业堂校书。民国十五年(1926年)七月十八日,他去世,享年六十八岁,葬在湖州道场山。

况周颐是一位卓越的学者和文人,他在词学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他的一生充满了辛勤努力和奋斗,他的贡献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尽管他的晚年生活艰辛,但他的学术成就和才华将永远被人们所铭记。 况周颐生平详情»

文学创作

况周颐是清朝末年的一位著名词人,以其独特的词作风格和深厚的词学理论而闻名。他与王鹏运、朱孝臧、郑文焯并称为清季四大家。

在他20岁之前,况周颐的词作主要以“性灵”为特色,喜欢使用侧艳的语言,对于感情事物并不太在意。然而,当他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入京后,与当时的词坛名家王鹏运相交,他开始对词学进行深入研究,并受到了所谓的“重、拙、大”之说的影响,从而改变了自己的词格。他的词作风格稍显庄重,情感也更加沉郁,例如《秋雨》等作品。

在中日甲午战争时,况周颐对外敌入侵感到愤怒,写下了一些表达时事感受和激烈情感的作品,如《甲午生日感赋》、《寒夜闻角》、《二月十八日大雪中作》、《咏虫》等。这些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现实困境和他内心的感慨。此外,他还创作了一些关于清朝兴衰、君臣欢乐和忧思的作品,如《三姝媚》的“红楼依然,玉容歌舞”、《莺啼序》的“有恨江山,那能禁泪”等。

辛亥革命后,况周颐与朱孝臧合作,受到朱孝臧的影响,他更加严格地遵守词律,对词的技巧更加熟练。然而,他的作品大多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抒发了封建遗老的情绪。例如《丙辰自寿》中以“老圃寒花”自比,以及《壬戌六月十一日集海日楼为寐叟金婚贺》中明显表露出对复辟的幻想。

况周颐在词学理论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他著有《蕙风词话》5卷,共325则,是近代词坛上有较大影响的重要著作。此外,他还编写了《续编》2卷,共136则,这些作品收录在《艺文》月刊中。196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将正续两编合为一集,统名为《蕙风词话》,与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一起出版。况周颐的词学理论基于常州词派,并有所发展。他强调常州词派推崇词体的“意内言外”之说,认为这是“词家之恒言”,并指出“意内为先,言外为后,尤毋庸以小疵累大醇”,即词必须注重思想内容,讲究寄托。他还吸收了王鹏运的理论,明确提出“作词有三要,曰:重、拙、大”。这些理论对于后来的词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总的来说,况周颐以其独特的词作特色和深厚的词学理论成为了清末词坛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和思想,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历史背景。他的词学理论对于后来的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况周颐文学创作详情»

家世详介

况周颐的祖籍是湖南宝庆府,他的远祖来自江西高安的况氏豪族。根据江西靖安况氏、江西高安况氏和湖南宝庆况氏族谱的对照,况周颐的先祖是湖南宝庆府况氏,远祖是江西高安况氏。尽管墓志铭对况周颐的先祖有一些夸大的描述,但对他一生经历的叙述是正确的。

在明末时期,况周颐的七世祖况一几从湖南宝庆迁往广西,并生下了太高祖况成武。高祖况宏刚担任广西抚标右营把总,后来升任千总,被授予忠显校尉的职位,并被敕赠奋武郎,成为桂林营把总。曾祖况世荣是七品太学生,被赐赠中宪大夫的荣誉。

祖父况祥麟,字皆知,号葵杠,嘉庆庚申(1800)恩科举人,被诰封奉政大夫,晋封中宪大夫。他是一位文学家,也是文字学和音韵学家,著有《红葵斋诗草附词》,《葵杠笔记》,《六书管见》等作品。况祥麟为人和善,善于启迪后进,对晚辈的学识和品行有很大的影响。祖母朱镇是一位名门闺秀,被敕封为太孺人,诰封太恭人。她擅长诗词,被称为“临桂女史”,著有《澹如轩诗草》。

父亲况洵,字云衢,号瑜卿,是邑廪贡生,曾担任候选训导,历任河池州学学正,西林县学训导,被敕授修职郎,赐封文林郎,钦加内阁中书衔,诰封奉政大夫。母亲许被敕封为孺人,赐封正七品太孺人,诰封太宜人。生母李被诰封为太宜人。

大伯况澍,字雨人,道光乙酉年(1825)举人,己丑年(1829)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参与编纂《康熙字典》,后改任刑部贵州司主事,升任福建司员外郎,被诰授奉直大夫。他著有《东斋杂著》,《东斋诗集》等作品。

二伯况澄,字少吴,是郡廪生,嘉庆戊寅恩科举人,道光壬午(1822年)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授户部云南司主事,后任江西司员外郎,福建司郎中,山东道,贵州道监察御史,兵科,刑科给事中,工科掌印给事中,巡视西城。他还简放河南粮盐道两署,河南道监察御史。

况周颐的家族背景非常显赫,祖辈们在文学、官职和学术方面都有出色的成就。这些家族成员的影响对况周颐的学识和品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况周颐的墓志铭虽然有一些夸大的成分,但对他一生经历的叙述是准确的。 况周颐家世详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