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藻(1079~1154)是北宋末、南宋初的文学家。他的字是彦章,号浮溪,又号龙溪,出生在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他是汪谷的儿子,先世籍贯是婺源,后来迁居到饶州德兴。在早年,他曾向徐俯、韩驹学习诗歌,并进入太学,喜欢阅读《春秋左氏传》和《西汉书》。
崇宁二年(1103年),汪藻中进士,后来担任了婺州(今浙江金华)的观察推官、宣州(今属安徽)的教授、著作佐郎、宣州通判等职务。他的词作被收录在《全宋词》中,共有4首。关于他的出生和死亡的具体日期暂时没有提及。
汪藻是一位诗人,他的诗歌风格与江西诗派不同,更接近苏轼。他的诗作常常涉及时事,表达深远的情感。例如在《己酉乱后寄常州使君侄四首》中,他写道:“百年淮海地,回首复成非”、“诸将争阴拱,苍生忍倒悬”、“只今衰泪眼,那得向君开”,表达了他对时局的郁愤之情,这种情感深深地受到了杜甫的影响。他的《桃源行》与王维、韩愈、刘禹锡、王安石的同题作品相比,别具一格,展现了他独特的创意。“那知平地有青春,只属寻常避世人”这句诗表明了他的新颖立意。他的写景诗《春日》也曾经广为传诵。
汪藻擅长写四六文,南渡初期的诏令制诰都是由他来撰写。他的文笔洞达激发,很受当时人们的喜爱,被人们比作陆贽。《皇太后告天下手书》和《建炎三年十一月三日德音》是他的代表作品。当时的学者孙觌在序言中称赞他的作品“闳丽精深,杰然视天下”。宋高宗还赏赐给他自己使用过的白团扇,并亲自书写了“紫诰仍兼绾,黄麻似六经”这十个字作为赠言。
汪藻的诗歌才华和文笔造诣使他成为当时备受推崇的诗人。他的作品不仅表达了对时事的关注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还展现了他独特的创意和立意。他的四六文写作也备受赞誉,被认为是当时的一位杰出文学家。汪藻的诗歌作品至今仍然被人们传诵和赞美。
汪藻文学创作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