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德舆,字载之,出生于759年,出生地为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东北)。后迁居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他是唐朝的文学家和宰相,也是起居舍人权皋的儿子。
权德舆在政治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曾担任诰九年的职务,并三次参与贡举考试。他的地位逐渐提升,历任卿相,在贞元和元和年间享有盛名。
然而,权德舆的生平并没有详细记载他的死亡日期。根据历史资料,他去世于818年,享年59岁。权德舆在他的一生中为唐朝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文学才华和政治才能使他成为当时的知名人物。
文章标题:权德舆:耿直宽和的官员
文章内容:
权德舆是一位性格耿直、为人宽和的官员,他的言行举止备受赞誉。他办事光明正大,一次在运粮过程中,董溪和于皋谟盗用军费被发现,结果被流放到岭南。然而,宪宗觉得判决太轻,后悔不已,于是派宦官暗中将两人杀害。权德舆立即上疏表示,根据这两人的罪行,本应公开处死,但既然已经判决了流放,就应该遵守判决。现在却暗中处死他们,这是不正当的,也损害了朝廷的信誉。他劝告宪宗今后不要再这样做,这充分显示了他的正直。
权德舆擅长写作,尤其擅长撰写铭文和表章。当时,几乎所有的王侯将相都请他来撰写铭志。他的文辞雅正而又博大,对于读书也非常热爱,经常手不释卷。他的文集共有50卷,被称为《权文公集》,流传至今。
宪宗曾向权德舆请教:“宰相在治理国家时,宽容和严厉哪个应该先行?”权德舆回答说:“秦朝因为过于严酷而亡国,而汉朝因为宽容而兴盛。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治理国家应该以宽容为先。”这个回答显示了他的智慧和见解。
权德舆担任宰相的第二年,李吉甫和李绛相继被任命为宰相。李吉甫善于迎合宪宗的心意,而李绛则性格直率,两人常常在宪宗面前争论政事。每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权德舆总是保持沉默,这引起了朝臣的批评,也让宪宗感到不满。公元813年,他被罢去宰相职务,被任命为检校吏部尚书留守东都,后来又担任太常卿和刑部尚书。公元816年,他被派往山南西道担任节度使。两年后,因病请求回京,途中去世,享年60岁。追赠尚书左仆射,并谥号为文。
权德舆在寓居阳羡期间,曾游览玉女潭,并称其为“阳羡胜境,以此为首”。他还留下了一首诗作《周平西墓》:“英威今寂寞,陈迹对崇丘。壮志清风在,荒坟白日愁。穷泉那复晓,乔木不知秋。岁岁寒塘侧,无人水自流”,这首诗至今流传。
权德舆轶事典故详情»
东、淮南、浙西等地连续发生大水灾,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权德舆深感国家的责任和人民的痛苦,积极向唐德宗皇帝建言,提出了一系列救灾措施。他建议皇帝派遣能干的使臣前往灾区,救济灾民,同时主张减轻灾区人民的赋税负担,以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他的建议得到了德宗皇帝的采纳,使得灾区人民得到了及时的救助和支持。
除了在救灾方面表现出色,权德舆在选拔人才和治理国家方面也有卓越的成就。他主张以德治国,注重培养人才。他不看重门第等级,只要有德才的人,都会得到他的重用。他曾三次典士举,选拔了许多有才华的人才,他们在政治和官场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的用人标准是“其言可信,不以其布衣不用;既不可信,虽大官势人交言,一不以缀意”。在他的主持下,国家发现和培养了许多有用之才,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权德舆的治理下,贪官污吏受到了严厉的打击。他坚决主张法治,对不法行为的官员进行严惩。他认为人民的安全和福祉是国家治理的根本,他的治理理念是“民为邦本”,只有保障人民的安全和福祉,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他注重经费的节省和合理使用,以减轻人民的负担。他的治理理念和措施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和赞赏。
权德舆是一位有远见和胸怀的政治家和官员。他在治理国家和救济灾民方面表现出色,注重培养人才,坚持德治和法治并用,关注人民的疾苦。他的治理理念和措施为后世政治家和官员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他的事迹和贡献将永远被人们所铭记和赞颂。
权德舆生平详情»
博士,后改任左补阙,再迁起居舍人、知制诰,最后晋升为中书舍人。宪宗时,担任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调任刑部尚书,再被任命为山南西道节度使。他的文章才华出众,被誉为中唐台阁体的重要作家。他的文笔优雅正派,博学广泛,被当时的人们称为宗匠。他曾撰写了许多名将功臣的碑铭和行状,其中包括浑、马燧等人。他还著有《两汉辨亡论》,批评了张禹、胡广等人为了追求权位而破坏了两汉政治。他的文章风格儒雅庄重,气势恢宏,但缺乏深刻的内涵和创新的格局。南宋时期的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对他的诗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是大历以后值得深入研究的作者,与韦苏州、刘长卿等人的诗作相似。他的文集《童蒙集》和《制集》已经失传,但有清代嘉庆时期朱刊的《权载之文集》50卷,以及《四部丛刊》本的影印。关于他的事迹可以在新旧《唐书》的传记中找到。 权德舆介绍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