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姚崇的照片
姚崇

姚崇(651年-721年)是唐代著名政治家,出生于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他是嶲州都督姚懿之子,本名元崇,字元之。

姚崇文武双全,历仕则天、中宗、睿宗三朝,两次拜为宰相,并兼任兵部尚书。他曾参与神龙政变,后因不肯依附太平公主,被贬为刺史。

唐玄宗亲政后,姚崇被任命兵部尚书、同平章事,进拜中书令,封梁国公。他提出十事要说,实行新政,辅佐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被称为救时宰相。

姚崇执政三年,与房玄龄、杜如晦、宋璟并称唐朝四大贤相。他在任期间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加强军队管理、整顿官员选拔制度、改革税收制度等,为唐朝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721年(开元九年),姚崇去世,追赠扬州大都督,赐谥文献。他的去世对唐朝政治产生了一定影响,但他的政绩和贡献被后人广泛认可,被尊称为救时宰相。

轶事典故

忧的痛苦比脚上的疼痛更甚。”唐玄宗听后,深感姚崇的忠诚和担忧,于是对他说:“你不必担心,我会保护你的。”


然而,姚崇的忠诚并没有得到唐玄宗的真正认可。在唐玄宗的统治下,他开始贬斥功臣,将他们逐渐排除在朝廷之外。姚崇对此深感不满,他认为这样做不仅是对功臣的不公,也是对国家的不负责任。他多次进言劝谏,希望唐玄宗能够改变这种做法,但唐玄宗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姚崇对唐玄宗的失望和不满逐渐加深,他决定辞去官职,离开朝廷。在他泣辞旧主的时候,他表达了自己作为臣子的忠诚和节操。他说自己随着其他官员一起诛除凶逆,是尽到了臣子的本分。而今日泣辞旧主,也是作为人臣应有的节操。他表示即使因此获罪,他也心甘情愿。


姚崇离开朝廷后,他并没有选择退隐山林,而是继续为国家和百姓做出贡献。他执政后,他看到了佛教在唐朝的滥觞和僧尼的滥度。他认为佛教并不能挽救国家的灭亡,而且还会让一些奸诈之徒败坏佛法。因此,他建议唐玄宗筛选淘汰全国的僧尼,以保护佛法的纯洁性。唐玄宗采纳了他的建议,将那些弄虚作假的僧尼勒令还俗。


姚崇的贡献和忠诚并没有得到唐玄宗的真正认可和尊重。唐玄宗对功臣的贬斥让姚崇深感失望和不满。然而,姚崇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继续为国家和百姓做出贡献,力保百官的公正和廉洁。他的忠诚和节操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榜样。 姚崇轶事典故详情»

生平

姚崇是唐朝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宰相。他年轻时生性洒脱,注重气节,勤习武艺。二十岁后,他发奋读书,以孝敬挽郎的身份步入仕途。他先后担任濮州司仓参军和夏官郎中,展现出了出色的才能和能力。

姚崇在担任宰相期间,展现出了出色的政治才能。在696年,契丹李尽忠和孙万荣作乱,攻陷了河北数州。姚崇在处理军机事务时表现得当,深受武则天的赏识,被擢升为夏官侍郎。之后,他又升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宰相。他在宰相职位上表现出了出色的才能和执政能力,被认为是一位优秀的宰相。

然而,姚崇在704年因母亲年迈而请求辞去官职。武则天免去了他的宰相职位,但保留了他的相王府长史一职,让他奉养老母。不久之后,武则天又让姚崇兼任夏官尚书,但姚崇推辞了这个职位。他认为自己作为相王府的属官,兼任夏官不利于相王。武则天深以为然,于是改任他为春官尚书。

在担任宰相期间,姚崇还因为一次事件而得罪了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易之想要调动十名僧人到定州,充实私置寺院,但被僧人上诉。姚崇不顾张易之的说情,断然停止了这件事情。因此,他得罪了张易之,被贬为司仆寺卿,但仍保留了宰相头衔。之后,姚崇被派往灵武出任灵武道行军大总管和安抚大使,并举荐了张柬之为宰相。

在705年,张柬之和桓彦范等人发动了神龙政变,拥立唐中宗为皇帝,复辟了唐朝。姚崇恰好在这个时候回到京城,参与了政变的密谋。因此,他被赐爵为梁县侯,实际上是封了二百户。不久之后,姚崇被贬为亳州刺史,之后又历任宋州、常州、越州和许州。

在710年,唐睿宗继位,姚崇被征召回朝,担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之后又升任中书令。姚崇与宋璟合作,革除了中宗时期的弊政,任用忠良,贬黜奸邪,赏罚分明,杜绝了请托行为。他使得各项法度重新得到整饬,朝野都认为国家复有贞观、永徽之风。

然而,当时太平公主干扰朝政,诸王手握兵权,对皇太子李隆基构成威胁。在711年,姚崇与宋璟密奏睿宗,建议将宋王李成器、豳王李元吉等人贬为庶人,以保障皇太子的地位。这一举动被认为是为了维护皇太子的权威和地位。

总的来说,姚崇是一位有才能和能力的宰相。他在担任宰相期间表现出了出色的政治才能和执政能力,为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尽管他在一些事件中得罪了一些人,但他的政绩和贡献仍然被后人所称赞和肯定。 姚崇生平详情»

墓葬纪念

姚崇墓位于河南省伊川县彭婆镇许营村,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墓葬。2008年,该墓被列为河南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以保护其珍贵的历史价值。

姚崇是唐朝时期的一位著名人物,他的名字在后世被广泛传颂。据说在唐朝开元年间,百姓们将姚崇的画像当作真神来供奉。他的形象被视为神圣的存在,人们希望他能保佑人民,带来福祉。因此,许多地方都修建了庙宇,供奉姚崇。就连台湾省云林县虎尾镇也保存着一座姚王爷庙,用来祭祀姚崇。

在北宋元祐年间,陕州知州游师雄对姚崇深感敬仰,他在姚崇故乡陕州(今河南陕县)设立了姚公祠。尽管姚崇的后裔散居各地,但姚公祠一直被人们祭祀,直到民国时期。

姚崇墓的存在和后世纪念活动,反映了人们对这位历史人物的崇敬和敬仰之情。姚崇以其杰出的才华和贡献,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赞美。他的形象被视为神圣的存在,人们希望通过祭祀他来获得祝福和保佑。

姚崇墓的保护和后世纪念活动的延续,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也是对姚崇精神的传承。他的故事激励着人们追求卓越和贡献社会。姚崇的名字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光芒,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

姚崇墓的保护和后世纪念活动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们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通过保护和传承姚崇的故事,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底蕴。同时,姚崇的故事也提醒着我们,要珍惜和传承优秀的传统价值观,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之,姚崇墓的存在和后世纪念活动的延续,是对历史和文化的珍视和传承。姚崇以其杰出的才华和贡献,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赞美。他的故事激励着人们追求卓越和贡献社会。通过保护和传承姚崇的故事,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底蕴,同时也提醒着我们要珍惜和传承优秀的传统价值观。 姚崇墓葬纪念详情»

家庭成员

姚崇:一位家族背景深厚的文臣

姚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备受尊敬的文臣。他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家族背景深厚,父亲姚懿曾担任巂州都督,被追封为文献。母亲刘氏则是襄州长史刘志逵之女,被封为彭城郡夫人。可以说,姚崇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充满政治氛围的家庭中。

姚崇的家庭背景为他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兄弟姚元景曾任宗正少卿,也是一位有才华的官员。这样的家庭环境无疑对姚崇的成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他在政治上有了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姚崇自己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臣。他在官场上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他的儿子姚彝曾担任光禄少卿,而另一个儿子姚异则成为了坊州刺史。这些都是姚崇在政治上的成功的体现,也是他作为一位父亲的骄傲。

然而,姚崇的政治生涯并不一帆风顺。他的儿子姚弈曾任礼部侍郎、尚书右丞,但后来却因为被侄子姚闳的牵连而被贬为永阳太守。这无疑是姚崇政治生涯中的一次挫折,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继续努力工作,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多的贡献。

姚崇的一生充满了荣耀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他在政治上的成就不仅仅是个人的荣耀,更是他家族的骄傲。他的家族背景为他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但他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为家族增添了光彩。

姚崇的故事告诉我们,家族背景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个人的努力和才华。他的一生是对这个道理的最好诠释。无论是在政治上的成功还是挫折,姚崇始终保持着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这是他最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的地方。 姚崇家庭成员详情»